课题:3.乡愁
审核人: 授课班级 :九年级 备课人: 编号: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第3课:乡愁(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整齐的句式,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3.感受诗人的思乡情怀及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思乡情怀及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
时间预计:导入 分、自学 分、交流 分、展示 分、小结__分、巩固 分钟
学 习 流 程
学习流程 学案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读、自由朗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读。2.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朗读时在语速和节奏上应注意什么?三、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4.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在那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诗人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四、背诵《乡愁》 五、布置作业课后赏析席慕蓉先生的《乡愁》,看看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海里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布置预习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三、朗读感知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句式整齐、回环往复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思乡情怀及渴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四、小结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用“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词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表达了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之情。 板书设计:
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