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鸦片战争爆发时,一些官员已经意识到“天朝”将不敌岛夷,但是“天朝”的固有思维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思考。即使是对事实稍有认识的人也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直言不讳,还是装作毫不知情。选择了前者的人往往会被当作“汉奸”来处理。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战舰与火炮的强大 B.剿夷是当时的主流思想
C.清王朝意识形态的落后 D.清军装备落后军纪涣散
2.据记载,1862 年清军占领苏州后,江苏巡抚李鸿章对阊门(苏州城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建牌坊乃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B.否定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C.依靠政权进行反封建斗争 D.顺应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
3.甲午战后,日本出版学术著作,向世界呈现日本人眼中的中日战争,证明日本遵守西方国际法并愿意接受西方文明,而中国是不遵守国际法的未文明开化的国家,其意图是( )
A.为“三国干涉还辽”正名 B.证明其发动战争的合理性
C.展示明治维新的重要成果 D.加入八国联军侵华的计划
4.“洋教闹中原,佛祖受欺压,圣贤亦蒙羞。佛法五常不再尊,天地一怒止住雨,八百万神兵下天庭,除尽洋教送甘霖。”这首打油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民主革命思想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6.有学者认为,《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政治智慧。此处的“政治智慧”是指( )
A.以和平方式实现了政权转移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7.图7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的漫画,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该漫画意在( )
图1
8.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原拟全约签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团“保留签字”的建议;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民众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力量 B.中国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
C.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 D.民主革命实现了顺利转型
9.陈独秀曾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下列项中对“脚踏实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C.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10.史学界围绕“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展开多次讨论,下表列举了部分观点。据此可知( )
出处 观点
当事人回忆 7月1日(张国焘和李达);7月10日左右(包惠僧)
共产国际档案 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各地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大会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文章 从代表行踪、从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从当时的文字记载三方面考证,认为一大的开幕日期是7月23日
A.当事人回忆更接近史实 B.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C.国家刊物最具有权威性 D.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11.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一样,孙中山(晚年)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寙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为此孙中山着力( )
A.改组国民党 B.创立黄埔军校 C.接受共产党 D.发动国民革命
12.(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 )
A.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
13.1937年,刘少奇在反思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工人)提出使企业倒闭的要求,工资加到骇人的程度,自动缩短工作时间至每日四小时以下,随便逮捕人,组织法庭监狱,搜查轮船火车,随便断绝交通,没收分配工厂店铺。”这表明大革命时期( )
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危及中国革命 B.工人运动曾出现冒进和过激的倾向
C.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反对资本家的斗争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14.1928和1929年,国民党军队的叛兵基本成为红军补充新兵的一个重要来源,但1930年后红军兵源发生很大变化。如1934年春第一方面军的兵员构成中,国民党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过4%。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错误导致反“围剿”失利 B.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军队阶级成分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推动 D.国民党军队严惩叛逃的现象
15.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共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42年《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6.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暴动,但均归于失败。其教训在于( )
A.照搬俄国经验,脱离实际国情 B.客观条件不足,盲目行动
C.背离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宗旨 D.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17.1949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各地抽调38000名干部,准备接管华南、西南和西北各省,并应尽可能抽调原籍为接管省份而又熟悉情况的干部,着重从城市干部中抽调,而不从县区干部中抽调,并由进军部队本身担负抽调部分接管干部。当时这一指示有利于( )
A.推动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 B.夺取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C.实现工作重心的顺利转移 D.加快向全国进军的速度
18.1949年5月,上海学生这样记述:“ 离开老太太远远的位置上,一位解放军战士忽然站了起来空出座位,说道:‘老太太,请坐!……解放军向老百姓借东西从不让他们吃亏,他们也乐意借。”据此推断,中共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是( )
A.武器装备精良 B.群众基础深厚 C.军事战略正确 D.国际援助广泛
19.1949年8月,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首席代表座谈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讨论新政协代表名单。毛泽东看到参加新政协的单位,人选和各项统计册后风趣地说,那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天书”。这表明,新政协代表名单( )
A.深得民众欢迎 B.由地方产生 C.需要慎重对待 D.具有广泛性
20.1949年成立的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中,副主席6人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会、院、署、行中,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14人。这说明新政府( )
A.使人民当家作主 B.得到民众广泛拥护 C.是民主联合政府 D.实行无产阶级政权
21.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地方在审讯所谓走资派和反革命等案件中,按照《审讯工作的十五个怎么办?(草稿)》,进行审讯。在这十五个问题中,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如:当敌人矢口否认罪行时,怎么办?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的主要背景是( )
A.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B.出现严重“武斗”局面
C.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被审讯人主要出身地主家庭
22.文革期间,实际上是我国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是( )
A.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B.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C.“一月风暴”的发生 D.各级人大、政协停止活动
23.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过的宪法都包括序言和四章。1954年宪法的目录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前面。宪法结构顺序的这一变动:( )
A.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
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国家民主法治
24.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集团积极准备反攻大陆,提出了“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目标。为了惩罚国民党军队长期对大陆东南沿海的挑衅行为,人民解放军于1958年起开始对国民党军金门防卫部和炮兵阵地等重要目标进行炮击。对这一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反映了蒋介石集团分裂国家、谋求独立的意愿
B.对金门岛军事目标的定期炮击前后持续了20年
C.《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对金门岛屿的炮击
D.停止炮击金门意味着大陆武力统一方式的放弃
25.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阐释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九条方针政策”( )
A.首倡两岸通航、通邮、通商 B.提出举行国共对等谈判
C.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 D.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26.邓小平曾说:有些事情,比如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香港政府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干预 B.中央不能派驻港部队直接参与干预
C.英国政府可以适度采取措施干预 D.港人治港,完全自治
27.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9 1 0 0
此表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
A.外交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B.深受两极格局对峙影响
C.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 D.外交方针遭到西方抵制
28.“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它还让世界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此评述所涉的会议( )
A.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B.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
C.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D.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9.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接受了会议参加国的一些合理建议,及时表达了中国愿与美国改善关系及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的愿望,使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体现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不结盟”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对外开放
30.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31.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
C.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
32.1973年,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提出从日本到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团结“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一条线”战略表明中国( )
A.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B.与美国正式建交 C.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D.支持不结盟运动
33.1982年,中美虽签订了《八一七公报》,但是中国由此认识到如果继续联美抗苏,会影响世界力量对比的均衡,因此,有必要在美苏之间奉行平衡政策。由此,我国( )
A.积极巩固与苏联的结盟关系 B.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C.着眼于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D.强烈反对美苏两国霸权主义
34.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尼克松时坦率地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这说明( )
A.世界格局变动促使中美关系发展 B.中国为市场经济改革做外交准备
C.中国维护和平放弃部分外交原则 D.中国的对外政策逐渐务实和理性
35.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
A.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B.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D.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30分)
36.(18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8分)
材料二
图2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10分)
37.(12分)下表是美国《时代周刊》时面信息的节选,阅读下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封面 封面主题 艺术符号构成 封面评价
1950年 RED CHINA’S MAO New war,old warlord(War in Asia) ①毛泽东形象 ②红色蚂蚱群 负面
1972年 Nixon’s China Odyssey ①毛译东与尼克松握手 ②周总理与尼克松会面 ③中团歌舞表演 ④尼克松游长城 正面
1983年 Banishing Mao’s Ghost ①邓小平形象 ②毛泽东轮廓 ③山川、河流、云彩 ④工业化城镇 中立
2003年 ①SARS NATION How this epidemic is transforming China ②Why the virus spreads China’s Cover- up? How scared should you be? 上图 ①印有肺部阴影的中国国旗 ②白色色块背景 下图 ①戴口罩的西方女性 ②“关于非典真相”的英文字符 负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70分)
1-5:CCBBC;6-10:AAACD;11-15:ACBCB;16-20:ACBDC;21-25:AAABB;
26-30:AAACC;31-35:CCBDB ;
二、非选择题(30分)
36.(18分)
【答案】
(1)表现:派遣公使和领事,形成使领馆制度;重视通过国际法的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接受条约外交。(4分)
原因: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涉中对西方外交的了解增多;列强不甘心以外夷身份与清政府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政府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4分)
(2)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力针,实行“一边倒” 对外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次: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
第三次: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以上每次高峰给5分分,任答两次即可)
37.(12分)
示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受到中美关系变化及中国自身状况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政策,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冷战扩大到亚洲。导致美国媒体也敌视中国。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媒体对中国也总体正面评价。
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2003年中国爆发SARS疫情,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进行歪曲报道。
综上,美国主流媒体关注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评价的态度未必是科学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