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拿
来
主
义
提到鲁迅,你会想到哪些词条?
拿
来
主
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梗王、金句王、段子手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打工人高调辞职
炫娃狂魔:好可爱一爹
小红,小象,是小红象,小象
小红,是小象红,小红,小象
是小红象,小象,小红,是小红红
小红,小象,是小红象,小象
小红,是小象红,小红,小象
是小红象,小象,小红,是小红红
小红小红小红小红,小红象
小象小象小象小象,小红红
……
有意思的绰号
胡羊尾巴
小白象
猫头鹰
优秀的平面设计师
02
周令飞上热搜——鲁迅热度不减
拿
来
主
义
明晰文体
毛泽东曾说:“其杂文象投枪,象匕(bǐ )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代表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等
杂文,是简短的评论性短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的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拿
来
主
义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写作背景
拿
来
主
义
学习目标
1.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 领会本文比喻论证的作用及先破后立的论证力量,品悟文本妙用反语、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 理解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面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合社会热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怎么拿来
此前,在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因为一幅由摄影师陈漫拍摄的照片引发了网络热议。
女模特穿戴着清朝的护甲和头饰,头发油腻花白,皮肤黑黄,妆容厚重暗黑,满脸都是雀斑。她手提一款同色系的Dior包包,一双狭长阴郁的眯眯眼,正透过照片阴鸷地望着观众。
但就是这样一幅图片,却被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东西方艺术融合,弘扬东方美学的名头,随着迪奥的艺术展,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
我们谈论美、追求美,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追求温饱,到追求艺术和精神文明,这个过程我们花费了数十年。
在我们对美学的定义还处于空白的时候,潜藏在绚丽夺目的影视、艺术作品包装下,强势的西方文化悄然入侵。
我们恍若未觉,但西方国家对于「美」的标准和定义,早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植入脑海。 「眯眯眼、塌鼻梁、高颧骨」元素成为西方对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是西方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这个「美」的标准和定义的解释权,被西方持续霸占并垄断至今。
《中国妇女报》
我们反对“白瘦幼”的病态审美,也拒绝制造容貌焦虑,我们更加反对这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畸形审美。“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不得!这背后掺杂着丑化中国女性形象,曲解中华文化的意图,某些摄影师和国外品牌的“审美”,出格了!
央广网:
艺术当是美的,美的种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推崇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并不代表我们接受无底线丑化;我们欢迎艺术的百花齐放,也不代表我们会容忍“假恶丑”大行其道。只有让艺术回归“真善美”的本真,才是品牌和作品立足长远的根本。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拿来主义
破 论
(1-4)
立 论
结 论
(5-9)
(10)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什么是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怎么样拿来”的问题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1.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要如何“拿”?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放出眼光”指要开阔、宽广,又深刻、独特;
“自己来拿”指要葆有主体性和主动性。
从“所以”一词可以知道① - ⑥段论述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拿来”?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2.在第七自然段之前出现了哪几个“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主义 实质 做法 后果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主 义 实 质 做 法 后 果 态 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锁国(惧外排外)
卖国主义(媚外投降)
文化扩张
(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大门被枪炮打破,碰了一串钉子。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
否 定
送古董、画作、梅兰芳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 定
否 定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误 国
卖 国
害 国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有什么区别?
拿来
抛来
抛给
送来
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
帝国主义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4.本文主要谈论“拿来主义”,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1)“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给“拿来主义”的提出做了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驳论:一种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即先打破错误的观点,然后建立新的观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5.“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 三种人 表 现 实 质 论证
方法
文化遗产
孱 头
昏 蛋
废 物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接受,
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割断历史
盲目排外,
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6.“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作者是怎样说理的?
对象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正确态度:批判继承、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文化遗产中精华、
糟粕互见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吸收(使用)
适当保存
(存放 毁灭)
批判地吸收
(使用 毁灭)
坚决抛弃(毁灭)
吃掉
送药房供治病
展览 、毁掉
请他们各自走散
拿
来
主
义
7.文章结尾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因果论证(1-7)
——分析事物因果
8.列举本文的论证方法: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