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教学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23: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北京·故宫
秋天是黄色的,枯木落叶风微凉。
安徽·黄山
秋天是绿色的,凉风瑟瑟中尤显坚强。
新疆·哈密
秋天是白色的,洁白棉花是温暖收获。
北京·八达岭
秋天是彩色的,如同天然调色盘。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增强朗读感悟、揣摩语言的能力。
3.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体会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作者作品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重要经历:1913年赴日留学。在此期间,他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同年,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30年,郁达夫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风格:自然畅达,热情坦荡。
[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如《沉沦》。
[散文]直抒胸臆,率真、明丽、酣畅,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如《达夫游记》等。
二、解题:故都的秋
“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交代时令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明确而深沉。
二、解题:故都的秋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三、整体感知
1.课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故都特有的秋色
2.默读课文,思考:“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
清、静、悲凉。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手法;文眼;提纲挈领、总领下文)
三、整体感知
4.与同桌讨论交流,明确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尝试将课文划分结构,并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第二部分(3-12):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故都的秋的纷繁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总结全文,照应篇首,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四、品味秋景
小组合作,思考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多少幅秋景图?尝试用五个字分别概括出来。
秋晨院景图
在第一幅图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些特点的?
意象:
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晨院景图
一椽破屋(冷落与萧条)→悲凉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视觉)→清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听觉)→静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视觉)→清
破壁(冷落与萧条)→悲凉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冷色调)→悲凉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萧条)→悲凉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的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
秋槐落蕊图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思考:这一段文字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蕊的?
秋槐落蕊图
思考:这一段文字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蕊的?
特点: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来写清楚落蕊的特征,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秋槐落蕊图
思考: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些特点的?
“早晨起来……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给人寂静的感觉)→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给人悠闲的感觉)→清;(“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悲凉
秋蝉残鸣图
思考1:北国的秋蝉的叫声是怎样的?
衰弱、残声、嘶叫、啼唱。
思考2:“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可否改成“简直像是每一户的家虫”?
不能。“家家户户”运用叠字,表明秋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养在家里”则表明秋蝉与家的一种亲近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秋雨话凉图
思考1:为什么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像样”?
凉风一起,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温度下降得快。
思考2:“秋雨图”中除了写雨,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着装、动作、语言。
秋雨话凉图
思考3:作者写“都市闲人”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他们的着装、动作、语言。“都市闲人”的悠闲与故都秋日的肃杀格格不入,“都市闲人”的落寞与作者的深情截然相反。这不仅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也反衬出作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秋日胜果图
思考1:写了哪些景色,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吗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视觉:清、静
思考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悲凉之感
归纳一 故都的秋:秋色
青天→蓝绿
牵牛花的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果树→淡绿微黄、红色
尘沙灰土→黄色
景:宁静、深远、清凉、疏朗、闲暇
情: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落寞
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冷色调来颂秋呢?
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与时代背景有关
与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
写作背景
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3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闲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来的苦闷和孤寂。游记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故都的秋》。
归纳二 故都的秋:秋声
驯鸽的飞声
扫地声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
都市闲人的互答声
以声衬静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五、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小,北国之秋范围大。这些比喻虽取于平常事物,却饶有情味。
对比: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
黄酒(秋味平淡)
稀饭(秋味稀薄)
鲈鱼(秋味柔软)
黄犬(秋味短暂)
北国之秋
白干(秋味浓烈)
馍馍(秋味厚实)
大蟹(秋味刚强)
骆驼(秋味隽永)
六、主旨思想
《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全文紧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交流探究
1.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只是点到为止,却着力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凄凉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因此,作者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著名风景只是点到为止,而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这也契合了作者所向往的清静的心境。
交流探究
2.本文以描写和抒情为主,第12段却是议论,这样写有何好处
第12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关于秋的文字处处都有,而要选择一处地方感受秋的“深味”,非中国北方莫属,这样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作者借助议论,创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从行文上看,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延伸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节选自鲁迅《秋夜》)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刻画“极细小的粉红花”?课后阅读鲁迅的《秋夜》,并与老师、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