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2
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文题知识: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的限制。
课前学习任务
预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了解文章大意。
02
总结梳理前四篇课文的论证方式和所涉及的学习观;
01
【学习任务一】了解作者,探索文章的写作背景
作者(一)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黑塞创作风格
1
黑塞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
2
作品多用象征手法,文句优美细腻;有心理的深度。
3
主题多是回忆童年时代,哀叹逝去的青春。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作者(二)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表现如下:
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抛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
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养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者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如:
1.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2.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域有如此卓著的建树。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
1.读标题,猜内容
从标题可知,该文主要谈读书的两个内容: 目的和前提 。
2.读正文,抓概要
A
B
教养、读书、自我。
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如从文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词,应该是哪三个
3.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各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目的∶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前提∶
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4.黑塞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2.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3.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画导图,理思路
读书的目的
和前提
读书的目的
(获得真正的教养)
读书的前提
读书的建议
获得真正教养的目的和意义
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是读书
爱读书:当下人不读书无法接近真正的生活
读杰作:只读报纸、流行文学无法学会阅读
认识自己的兴趣
(藏书室的读书经历)
拥有个性或人格
(阅读中国古代典籍的经历)
阅读《上图书馆》
1.读标题,猜内容
“上图书馆”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表明文章所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
2.读正文,初思考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本文叙述了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总结了自己在国内和国外上图书馆的收获和感受,由此抒发了上图书馆之乐是一种奇趣的感慨,并借此赞美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抒发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
3.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4.画导图,理思路
上
图
书
馆
引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回忆上图书馆之乐
1.中学阶段上文华“公书林”
2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3.留学阶段上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4.留学阶段上英国博物馆德圆形图书馆
【学习任务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王佐良
【学习任务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巴尔扎克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价值。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下载的自己放不下。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由转译本到德译本,并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书籍 体会到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之意义,
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让人振奋与感动。
【学习任务二】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王佐良 史蒂文生的小说 在“公书林”找寻翻阅,只是看看封面、目录和插图。 获得最初翻阅英文小说的快乐。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等 “公书林“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满足了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学英文
柏拉图《对话》/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史记诗剧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指定参考书阅览室“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温情和宁静的光 让我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英文的古本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享福来公爵室“,古本用链子所在书架上,读起来很吃力。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与家乡战乱中读书的心请合拍。而后北平解放,心请豁然开朗,图书馆的灯光也光亮起来。 读书的心境与现实的心境常常相配。
【学习任务三】对比读书经历,探究读书心得
试比较二人在读书内容、读书过程、读书对他们的影响三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问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03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02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01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04
不同点:
1.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2.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3.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学习任务四】思考名言警句
1.搜索名言警句,探求读书真谛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名言警句汇总
2.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小型演讲
可供思考的角度:
读书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养吗?
读书的数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吗?
强迫自己阅读名著,确实是大错特错,得不到任何价值的吗?
报纸和流行文学真的没有阅读的意义吗?
……
我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