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_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_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8 17:0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未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为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896年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割地: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刺激列强
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口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投资设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民族危亡
救亡图存
引进技术
改变制度
洋务运动
×
维新变法
(知识结构)戊戌变法




背景
领导
经济基础:
时局形势:
思想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
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
严复翻译介绍进化论
维新派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谭词同等)
戊戌变法 1898年
1)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3)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过程
2)刊物、团体宣传鼓动。
4)百日维新的失败。
康有为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为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具有群体性的觉醒。
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
强学会
“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
“合群非开会不可”
观察下列图片,主要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归纳图片的“主题”?
宣扬西学,变法图存。
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
方 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后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刑前有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世间万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慈禧太后的七大罪狀:
第一罪狀:並不支持自強運動。
第二罪狀:挪用海軍經費,興建頤和園。
第三罪狀:鎮壓改革者。
第四罪狀:廢黜光緒。
第五罪狀:破壞改革。
第六罪狀:未能阻止義和起事。
第七罪狀:於1900年向八國宣戰。
变法失败的原因:
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四、如何评价戊戌变法?
(影响)
1、积极影响: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历史启示:和平改良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知识结构)戊戌变法
(知识结构)




背景
领导
过程
影响
经济基础:
时局形势:
思想准备
拉开序幕:
宣传鼓动:
进入高潮:
最终失败:
积极作用:
历史启示: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
早期维新思想的宣传
严复翻译介绍进化论
维新派
(代表人物: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和平改良之路在中国走不通
康有为、
梁启超、谭词同等)
创办刊物(万国公报、时务报、
创立团体(强学会)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课堂总结练习:
填写出戊戌维新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为走救国之路,______ 再次上书,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康有为
光绪帝
慈禧
谭嗣同
后来……
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光绪皇帝终于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驾崩,清王朝开始了一个3岁小皇帝的统治,而他的统治也只维持了3年
终于在风雨中明白和平改良是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