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 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 《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说法( )
A. 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B. 严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C. 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 遵循了西周的宗法制度精神
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4.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主。“春秋五霸”中称霸最早的是( )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吴国
5.鼎,是周朝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春秋时期,出现了楚庄王问鼎事件。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全国的统治 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公开的挑战
C.分封制等级森严,统治集团内部稳定 D.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6.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7.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 )
A.依法治国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福祸相依 D.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二者都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前者贵族政治后者官僚政治
C.二者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二者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10.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昏庸无道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11.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 )
A. 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 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C. 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 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12.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中国外传到欧洲的文明成果的是( )
①香料 ②丝绸 ③瓷器 ④佛教 ⑤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
13. 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B.郡县制遭受挫折
C. 民族交融的深化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14. 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一同学最喜欢扮演某一角色。理由是:他是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历史上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15.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中原地区广为传唱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6.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儿。”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由此可知唐太宗 ( )
A.民族政策上与汉武帝完全不同 B.认同汉武帝政绩否定其战争手段
C.民族关系问题处理上包容与开明 D.反对征服战争主张以安抚为主
17. 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能证明马克思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8.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D.一年分春秋两季征收税
19.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
A.世官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20.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
A.科举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行省制度
21. 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22. “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23. 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三教合—局面出现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24.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历代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25.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半个多世纪后,政府财政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损1500多万缗。这种情况的出现是( )
A.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B.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变少
C.王安石实行变法的重要背景 D.王安石变法措施不当的结果
26.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出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这些举措( )
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控制了地方财政支出
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27.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28.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29.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0.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D.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请回答: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见下表: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8分)
(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