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密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新密第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08:1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密一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些文化遗存
A.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B.标志中国迈入奴隶社会
C.体现人类社会的最早文明 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
A.彩绘陶器 B.黑陶 C.青铜器 D.玉器
3.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
A.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 B.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
C.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 D.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
4.春秋时期,晋国在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措施
A.加剧了民族矛盾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背离了尊王攘夷 D.拉大了经济差距
5.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
A.重建政治秩序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德治教化 D.主张尚贤节用
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使用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个“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加强了统治
8.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将飞鸟走兽也列入王权的范围里,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有缘由;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变成有意义的道德解释,整个宇宙都属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在人间的中心就是皇帝。这表明《白虎通义》
A.以宇宙秩序来论证人伦秩序 B.继承了新儒学君权神授观念
C.有效贯彻了汉代大一统思想 D.王权和神权的色彩非常浓厚
9.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上述史料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汉代司法审判
A.强化君主专制 B.渗透儒家伦理 C.充满人文色彩 D.维护民众利益
10.在三国鼎立示意图中②代表
1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2.下表是汉至唐的分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
朝代 分封 后果
汉 8个异姓王、9个刘姓王 七国之乱
西晋 27个同姓王 八王之乱
唐 册封“异姓王” 藩镇割据
1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4.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
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
15.唐玄宗设立翰林学士后,翰林院开始逐步取代中书省的职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俨然成为更重要的一套决策班子,被称为“内相”,“但凡大诰令、大废置”,“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据此可知,唐中后期
A.创新制度以加强皇权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优化制度以提高效率 D.贵族政治已然衰落
1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具有双重的作用 B.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 D.指出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17.据《隋书经籍志》载:“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材料意在强调
A.佛道思想源自儒家文化 B.人们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
C.佛道思想内容迂怪变幻 D.儒家文化与佛道走向融合
18.下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可以看出
19.中国医药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东汉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救荒本草》 D.《本草纲目》
20.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21.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
A.转嫁了财政危机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增加了财政收入
22.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这些举措的主要作用在于
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监督强化皇权
23.耶律阿保机以汉人为版筑使,修建都城。都城分南北两部分,北面为皇城,建有宫殿、衙署、寺庙,西北部空旷地是契丹贵族安扎帐篷之地;南城为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居住之地,除少量衙署和寺庙外,主要是民居和作坊。材料体现了耶律阿保机
A.对文化兼收并蓄 B.改变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
C.推行南北面官制 D.认可各民族一律平等
24.据史载,道教领袖丘处机曾于1188年两次被金世宗召见,其“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等建议甚合金世宗之意;1219年,丘处机提出的“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也得到成吉思汗的赞同。据此可知
A.道教成为金元两朝的国教 B.民族交融趋势已深度发展
C.金元统治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D.金元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
25.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26.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材料中反映南宋
A.只有临安商业分布非常广泛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开始突破政府对商业时空的限制 D.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27.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別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儒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
C.先秦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28.程颐、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太极(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说,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把“君道”“臣道” “父道”“子道”这些社会的伦理纲常,都说成是“天理”的体现。由此可知二程旨在
A.强调维护君主的权威 B.抵制封建的伦理道德
C.继承发展理学的思想 D.宣扬人定胜天的观念
29.明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现固的时期。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
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设立奴儿干都司
C.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D.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30.明朝初期,内阁大学士只是侍从顾问之臣,只有“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的职权,但“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说明明朝内阁
A.政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成为法定的中枢权力机构
C.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对皇权具有显著制约作用
31.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制度
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B.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
C.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D.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32.为了巩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明清政府曾推出土司制、乡约制、保甲制和团练制。在施行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各级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管理。这说明当时
A.中央政府重用当地土司维持地方秩序 B.乡约制与保甲制完善了中央集权体系
C.西南地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 D.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已经成熟
33.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査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优待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
C.改变了夷夏观念实现了民族平等 D.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4.明代海上贸易,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外私人贸易发展、成长、成熟和最终合法化。白银需求促使明后期海外政策与海外贸易模式转变,进而推动了传统丝绸之路的极大扩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晚明海上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出 B.全球化源于明朝白银货币化
C.明代走向世界缘于内部驱动力 D.明王朝主导了世界海上贸易
35.清朝初年,为防范与清朝抗衡的郑成功,曾下令禁海,停止一切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清朝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恢复海上贸易,分设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与外国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关,强制推行“公行制度”。这表明清朝前期
A.实行与明朝相同外贸政策 B.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
C.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D.一口通商取代朝贡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2分,37题18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河西”之名,古已有之,一般是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汉代的河西,多指河西四郡地区,范围包括河西走廊,也包括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得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众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击匈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的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太初三年(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了许多关塞亭障,如武帝时期筑居延。河西还设有大量的邮置,敦煌境内,就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七个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
——据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河西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河西治理的意义。(6分)
37.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4分)
2021——2022学年上期期中答案
高一 历史
一、选择题
1—10 AABBA BCABD 11—20 BACCA CBCBB
21—30 CBABC DBABA 31—35 BCDCB
B.非选择题
36.
(1)特点:措施多样化,行政管理、移民屯戍、军事布防、邮驿等;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尊重当地习俗传统。(1点2分,3点6分)
(2)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推动汉朝对外交往;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世的边地治理提供经验借鉴。(1点2分,任答3点6分)
37.
(1)伦理信仰:忠孝;(2分)
影响:加强皇权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当时4分,后世2分;1点2分,3点6分)
(2)出发点:责任感和使命感(2分);
途径:格物致知(2分);致良知(反省内心)(2分)。
(3)新内涵:世界意识;(2分)
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1点2分)
A.易造成国家动荡
B.在汉代发展到鼎盛
C.在当时仍占主流
D.对象以异姓王为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