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规划+教学文字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规划+教学文字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8 19:28:4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优点:
1、从设计理念来看:设计的起点好,主要针对初二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了解得比较少,而对现实中国工业了解比较多的特点,以此来进行比较,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昂他们振兴中华的精神。
2、从教学过程看:(1)利用课件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做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通过历史资料和统计数字进行直观教学(3)整个课堂贯彻了学科整合理念。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并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结合,比如:为什么都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这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的民族工业之所以发展缓慢是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从自身而言必须认真学习来壮大自己的祖国。
缺点:由于本节课主要利用课件和历史资料、统计数字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好全面;同时,课堂进程过快,学生反思的时间比较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生:交流信息: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3、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师: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呢?(展示课件)
生: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事迹。
师: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每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稍后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意见。
生:讨论。
生: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对中国人民剥削很严重。
答案2、张謇非常爱国,希望通过办实业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答案3、张謇舍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气。
答案4、张謇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
师: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生:答案1、民族工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答案2、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迫使它无生存空间,势必倒闭。
答案3、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进行压制。
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那么,民族工业究竟有怎样曲折的发展过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一战”期间、“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师: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是什么?
生:民族工业出现了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进了实业集团的纷纷出现。
师:民族工业出现萌芽的原因是什么?
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展示课件)
(出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说明什么?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后到解放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
生:讲述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
师:这一时期为什么民族工业又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呢?
师:以上通过表格,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将你们的讨论总结如下:发展阶段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师: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没能完成救国的愿望,除了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外,还有主观原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旧中国民族工业尽管发展艰难曲折,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影响呢?
明确: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畅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展示课件)
板书设计
1.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萌芽阶段)──黄金时期──萧条破产阶段
洋务运动 甲午战后 一战期间 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发展原因 发展原因 发展的障碍
2.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艰难曲折、落后、不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0张PPT)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
民族资本企业
官僚资本企业
外国资本企业
内容
产业形态
生产关系
大机器工业
由私人资本家创办的资本主义工业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
材料:1895年,新科状元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
口号:实业救国
行动:创办大生纱厂
1、结合课本相关知识,你能找出大生纱厂的经营所得用在了哪些地方吗?你如何看待这一举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张謇这一人物?
3、大生纱厂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了什么?
大生纱厂 ——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合作探究
萌芽出现
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主要
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主要原因
萌芽
黄金时代
再度受挫
洋务运动到清末
“一战”后到解放前夕
“一战”期间(1914-1918年)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找一找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萌芽出现
洋务运动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提出
“实业救国的口号”
原因: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黄金时代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表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战
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战
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运动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战
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运动
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
     ──范旭东:《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缘起》
注重科学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再度受挫
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
原因: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特征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特征
发展水平:整体水平落后
发展程度: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 和沿江沿海地区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这些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
中国近代
民族工业
萌芽
出现
曲折 发展
黄金
时代
再度
受挫
状元实业家
张謇
荣氏企业


代 表
1.在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  D.荣德生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冶铁业 ③轮船制造业 ④面粉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外因是
  A.辛亥革命的冲击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张謇以状元的身份投身商海,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多实际的方便。因为筹资无门,原本计划民营的企业因为缺乏民资的参与,最后只能求助于官方资本。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陆润庠是比张謇早20年的同治状元,当时因母亲患病在家归养。但陆对经商办厂兴趣不大,两年后重归仕途,后来累递升至侍郎、尚书、大学士。而张謇却是离开官场再不回头。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陆润庠是比张謇早20年的同治状元,当时因母亲患病在家归养。两年后重归仕途,后来累递升至侍郎、尚书、大学士。而张謇却是离开官场再不回头。本文摘自《国商:影像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 作者:言夏 当代中国出版社
张謇简介: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市长乐镇(即今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
一、精品课提出背景:
1、提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出切实有效、符合港中教学实际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2、师资力量:相对重点中学,仍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年轻老师被对精品课的开发缺乏经验,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接触了一年的历史教育,对历史的要素有所识别。但由于要识记记的内容很多而且零散,学生大多缺乏足够的自觉性和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因而学生学习尤其是复习起来容易感到无所适丛。久而久之,堆积大量问题不能解决,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师生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教材分析
从教材而言,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两课,即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这两课在整个近代史教学中地位并不重,但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花时间钻研探究。挖掘和处理教材,引入适量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说明,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纲要求
中考考纲对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教学要求:
1.张謇实业救国的基本史实。
2.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五、设计思路
1.分2课来学习本单元。每节课都制作课件,配有图文资料,以求学得精通,印象深刻。
3、整理自测题,进行当堂检测。
六、教学目标
1、巩固基础知识,完成中考识记层次目标;
2、深化思想认识,完成中考理解层次目标;
3、辨析知识细节,清楚知识点、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4、形成知识系统 ,将零散知识归纳整合;
5、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实事热点;
6、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教学策略
将历史现象结成一体、融会贯通的教学策略,抓基础、讲方法,重积累,从现象到实质,深入全面地学习,并由课内到延伸课外,如制作课件、手抄报等,多角度感悟历史。
八、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九、课程模块分工
1、整体规划及撰写:张建荣
2、模块整体构建:张建荣
3、课件设计与制作、上精品课:陈荣欣、吴燕宜
4、素材及特色材料:陈荣欣、吴燕宜
4、资源包审核:何中庆
5、课堂录像及制作:孙羽竹、吴少芬
2011-10-8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