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登岳阳楼》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8 19:30:34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您的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尊为
“诗圣”
您的诗多涉及社会、政治、民生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作:“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登岳阳楼
(唐)杜甫
【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
①屈 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③许 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⑤杜 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⑥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⑦诗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写岳阳楼的名联】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1、朗读、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tìsì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选择给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手法+核心词内涵+抒情表意或言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尾联写杜甫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