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燃烧和灭火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某物质的着火点为 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 点 B.N 点 C.P 点 D.M 点
2.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会燃烧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3.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固态干冰扑灭 D.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4.下列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C.天然气泄漏,立即在室内打电话报警或开灯检查
D.面粉厂、纺织厂等场所只要通风好,不需要严禁烟火
5.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6.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 )
A.泡沫灭火器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
7.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40℃)能发生燃烧的是( )
A.白磷放入70℃的水中
B.白磷放入2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C.白磷放入70℃的水中,并通入氧气
D.白磷放入20℃的水中
8.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9实验过程中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灯中溢出的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其中最不适宜的扑灭方法是
A.用泡沫灭火器喷灭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嘴吹灭 D.用黄沙盖灭
10.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钻木取火”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C.本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尽量向顺风方向奔跑
11.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扑灭
1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铁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C.汽车发动机中的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态为了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13.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①中细沙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
D.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的浓度会影响反应的剧烈程度
13.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下列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 )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会燃烧
B.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15.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6.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关闭炉具阀门 D.用高压水枪灭火
二、填空题。
17.合理利用化学知识,生活更科学、更美好。
①八月桂花飘香,是因为 _____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活性炭可以去除冰箱中的异味,说明它具有 _____ 性。
②炒菜时若锅中油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③在燃烧的煤炉中洒少量水,火不但不灭,反而燃烧更旺,这是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一种有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1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其灭火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图书档案着火宜用_________________来灭火;
(3)将家用燃气(主要CO)的液化气灶改成烧天然气后,空气进气管的直径应_________________。
19.“炭火烧烤“是许多同学喜爱的食物,其原理是利用木炭燃烧的高温来烤熟食物,木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冬天,在门窗紧闭的房问里吃“烧烤'容易发生的危险是___.如果在红热的木炭上撒一些氧化铁红棕色粉末,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 、 、 和 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21.可燃物在 的空间内 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 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 而引起爆炸.
22.(1)若发现燃气泄漏,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填字母序号)。
A.打电话报警 B.打开抽油烟机 C.开窗通风
(2)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 。
23.秋高气爽,同学们又来到了石燕湖进行烧烤秋游活动,在烧烤时常用炭火烤出各种美味的食物,请你写出木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为了增大木炭与 的接触面积,同学们在烧炭时往往将木炭架空.
24.如图是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示意图,煤粉和木屑燃烧的顺序不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5.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二:装置中木屑燃烧,煤粉没有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7.1 燃烧和灭火课时训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A、从火场中逃生时,不能慌乱,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才会燃烧,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清除可燃物,形成隔离带,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D
A、盖上锅盖可以使油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湿抹布盖住酒精,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用液态二氧化碳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天然水或自来水能够导电,错误,符合题意;
4.C
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反应。但燃烧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就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C。
5.D;
6. 【答案】D
7. 【答案】B
【解析】A、发生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发现 中毒者,迅速将其转移到室外通风处,然后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处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亚硝酸钠有毒,能作防腐剂,不能为了防止火腿肠变质,加工时加入大量亚硝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重金属盐能破坏人体的蛋白质,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可服用大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自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 【答案】C
9.C;
10.D;
11.A;
12.C
13.C
14.D;
15.D;
16.B;
二、填空题。
17.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吸附 盖锅盖 C+H2OH2+CO。
18.隔绝空气(或氧气) 液态CO2灭火器 增大
19.C+O2CO2 CO中毒 3C+Fe2O32Fe+3CO2↑
20.生产;运输;使用;贮存; 21.有限;急剧;聚积;迅速膨胀; 22.C;用锅盖盖灭; 23.碳+氧气二氧化碳;氧气; 24.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探究题。
25.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