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8 19:44:24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1、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初读课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
鸿儒
苔痕
案牍
xīn
hóng rú
tái

再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谈“陋室”的?
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雅、清幽)
交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
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高雅)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古语云:“言为心声”, 刘禹锡借助此文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操和志趣?
作者借“陋室”抒发了自己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和不同流俗的生活志趣。
练习: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5、文末提到三位古人,起什么作用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下围棋 ,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
你觉得下面的学生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共12张PPT)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面荷花三百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请你在课文中找出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的?
予爱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生长环境
风 度
体态香气
不蔓不枝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徐 凝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水 可 晋 自 世 余 濯 中 不 香 亭 可 予 花 牡 花 莲 花 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