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译文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方跟安陵做交易。
B.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难道不是轻视我吗?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因此没有错认为是其他意思。
D.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安陵君能够答应我吗?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秦王不说。
3.与 “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二、填空题
7.填空。
(1)《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_篇。
(2)唐雎是_______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_______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__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__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后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易:
谢:
9.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0.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的事例有何目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抢:(______) ②挺:(______)
12.翻译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3.秦王色挠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A.执策而临之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朝而往,暮而归
D.人不知而不愠
15.对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土地呢?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文: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译文:秦王神色沮丧,长跪着向唐雎道谢。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这种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蔑。
B.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而唐雎则以“布衣之怒”奋起抗争,最后迫使秦王屈服。
C.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的一方,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第二、三、四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三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推向了高潮。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文章“正义”与“邪恶”的对立,“易”与“不易”的对立,“暴戾”与“谦恭”的对立,凸显了故事情节的紧张。
(四)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牧,字牧之,善属文。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遂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改)
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通 古 今 善 处 成 败 甘 等 不 及 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头抢地耳 牧亦以疏直 B.故不错意也 故败多胜少
C.秦王不说 牧说德裕不如遂取之 D.若为佣耕 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
21.“士”是古代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上可为卿相,下可为布衣,其特征是才华、胆识和勇气皆具备。请以上述语段中唐雎和杜牧为例,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说说他们是否都称得上“士”,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 冠:行冠礼。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意:在意。
D.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徒跣:赤脚走在路上。
23.下面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B.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C.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D.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但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出处不同。甲文出自《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的言论、活动的著作;乙文出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B.甲乙两文的内容不同。甲文是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乙文写的是安陵君面对强秦企图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而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表现了安陵君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C.甲乙两文的写作方法不同。甲文用的是议论文的笔法,先就景春提出的“大丈夫”的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乙文用的是小说的笔法,先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原因,再写他出使秦国,和秦王作斗争的经过,最后取得了胜利。
D.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孟子看来,“大丈夫”具有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和屈服的气概;唐雎也具有勇敢、责任和担当的国士情怀,这些意志和精神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
(六)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④(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⑤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揕]用刀剑等刺。⑤[卒]“猝”,突然。
25.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
(1)荆轲顾笑武阳 ①回头看 ②关心、照顾 ③反而、却 ________
(2)秦王还柱而走 ①返回 ②环绕 ③后退 ________
(3)愿大王少假借之 ①宽容 ②借 ③假如、假设 ________
(4)使毕使于前 ①竹简 ②全部 ③完成 ________
2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君为长者 B.以头抢地尔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27.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泰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D
6.D
7.(1)西汉 刘向 33 (2)安陵 有胆有识 (3)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8.易:交换 谢:道歉
9.(1)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2)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10.解释什么是“士之怒”,同时在暗示秦王,自己也将效仿这三个人刺杀秦王。以此迫使秦王放弃吞并安陵的野心。
11. 碰、撞; 拔
12.①可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②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13.①唐雎以士之怒对抗天子之怒 ②挺剑而起
14.D
15.D
16.C
17.D
18.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19.B
20.(1)平民发怒也不过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2)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敢于评论军国大事。
21.我认为唐雎和杜牧二人皆为“士”。唐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毅然出使强秦,并以自己的胆识迫使秦王放弃吞并安陵的主意,可见其有勇有谋;杜牧不仅能诗善文,更可贵的是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在战场上有奇谋,可见其才华和胆识。
22.D
23.D
24.B
25. ① ② ① ③
26.B
27.(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
(2)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28.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