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邀请你参加主题为“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考古工作,较合适的考古地点可能在( )
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D.秦始皇兵马俑坑
2.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 )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
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3.下图是北京市房山区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是:“(周成王)命克做匽(燕)的诸侯,管理当地各族。克进驻匽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此材料可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据考古发现,在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今河南洛阳)发掘了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墓葬,其随葬品中,青铜礼器种类繁多,这说明( )
A.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周 B.商周王朝存在文化传承
C.西周加强对殷人的控制 D.西周王朝社会等级明显
5.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
A.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6.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禅让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7.“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 )
A.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
C.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
8.史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这反映了( )
①诸侯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④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习
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
10.秦王朝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传送系统,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常被人称为中国最早的“国道”)。这些举措有助于( )
A.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B.皇帝对各地的巡视
C.实现对思想的控制 D.疆域内各地的交流
11.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秦朝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扩大了秦朝统治疆域
C.使我国古代政治文明领先世界 D.根源于历史文化传统
12.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
A.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13.秦朝建立后,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 )
A.土地私有的强化 B.法律制度的健全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社会矛盾的缓和
14.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孔子提出“贵贱有序” B.韩非坚持集权观
C.老子坚持“小国寡民” 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
15.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 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1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注:人名主父偃)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是( )
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C.分封制 D.察举制
17.东汉光武帝鉴于历史教训,规定“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宦官专权局面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有效抑制外戚干政
18.东汉史学家班固指出司马迁有“三失”,即“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由此可知,班固( )
A.否定《史记》的学术价值 B.形成了正统思想的史学观
C.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具有客观中立的历史态度
二、材料解析题
19.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实行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中央政府面临的威胁并简述汉武帝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
秦末农民起义摧毁了秦代商人地主的政权,同时在客观上缓解了土地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在战争中农民大量死亡减少了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旧的土地所有者随着政权的崩溃也抛出了大量的土地。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汉高帝五年,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相比之下,此时由高帝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比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国存在时的汉郡领域还小。
——葛剑雄、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
材料三 在中原种族四周的诸种族中,尤以北方的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楚汉之际,“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他们“东击东胡”“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征服了北部大片土地。……其领土南缘最接近中原政权的中心,所以总是弯弓跃马,南侵中原。
——吕思勉《汉朝大历史》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如果某一天你穿越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针对当时情况,你会向刘邦提出哪些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建议明确,理由充分,至少提两条建议)(15分)
参考答案
1——18:CACBA DBCDA AACBC BCB
19.(1)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相互牵制;定期对郡县长官实行考核;中央派官员监察地方官。
条件:秦统一六国。
(2)威胁:诸侯国控制了全国较大的地盘,自己任命官吏,收取赋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威胁汉朝皇帝的统治地位。
对策: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颁布法律,歧视王国的官吏,限制士人与诸侯王的交往。
20.建议一:分封同姓王。
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统治时间长,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短暂而亡;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动荡,需要分封同姓王巩固统治。
建议二:实行郡县制。
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造成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最终导致了周王朝的灭亡;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造成的,而是其暴政导致的;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之前分封异姓王多有叛乱。(两点即可)
建议三:“罢兵归农”“无为而治”,发展经济。
理由: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应该少役使民力,让人民安心生产;社会上出现的大量无主土地可以为士兵分配土地,使其从事农业生产。(两点即可)
建议四:与匈奴“和亲”。
理由:匈奴实力强大;汉初百废待兴,应该先着力解决内部问题,发展强大;“和亲”政策可以为西汉发展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