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08:27:02

文档简介

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12月考试高二年级试题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组成。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将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部分,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不按规定颜色笔和不按规定位置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
A.产业化 B.智能化 C.无人化 D.集约化
3.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开始饲养和种植的生活,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比以前的狩猎行为的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4.西周时期出现“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出观“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表明( )
A.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
B.小农经济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模式
C.土地制度由国有制演变为地主私有制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5.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6.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7.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出现了农业的革命。英国乡村里的许多人变成雇佣劳动者,哪里有工作或工资较高,他们便往哪里去,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工作。材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村面貌
D.欧洲地区已具工业革命条件
8.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B.中国逐渐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C.中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垄断了国际贸易
D.明清时期国家政治稳定,有着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9.下表是北宋时期商税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B.商品经济占居主导地位
C.工商业经济得到发展 D.北宋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10.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 B.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 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11.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始行开中盐法,“中盐之法,军守边,民供饷,以盐居其中,为之枢纽,故日开中。”这项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将盐的国家专卖制正式演变为国家垄断下的合法商人经营。据此可知(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根本改变
B.开中盐法符合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
D.变革调动了民间资本与劳动力的积极性
12.下表是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导致苏联工农业产品产量增幅差别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70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08 367.25 49.09 48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3.下图为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中各类经济成分占总产值比重变化的情况。该图内容反映出我国( )
A.国有经济呈现迅速衰退趋势 B.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尚未改变
C.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D.加入世贸组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4.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之间通过谈判,在互惠基础上互减关税,并对减让结果进行约束,以保障缔约国的出口商品适用稳定的税率。”这有利于( )
A.维护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 B.缓解其成员国间的贸易不平等状况
C.进一步削弱发达国家的利益 D.消除关税壁垒,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15.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
A.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B.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弗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有历史学家在评述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历史学家说玉米在世界上传播的“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的原因。(4分)
18.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
耕地面积(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1.3 3.61
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23 1.7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
——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400多年的时间。
阶段 状况 关键词
第一阶段 初步形成 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 迅猛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 总体形成 垄断资本、瓜分世界的狂潮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整理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荷兰商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
——摘编自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及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技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很容易使人产生技术决定论。当然,任何形式的技术决定论都不会简单地把新技术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唯一的因素。所谓技术决定论,实际上是那种把技术看作与社会文化并立的独立的力量,在这一类型的研究中,典型的方法是从探讨社会需求开始,并考察它如何传递到科学技术内部。整个机制可以结合为科学(或技术发明)从研究到应用直至取得经济效益的转化链。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理论受到众多质疑,认为其忽略了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
——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事实准确,逻辑得当)
PAGE
历史试卷 第 7 页(共 7 页)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1-5 CBAAA 6-10 DBACC 11-15DCCDB 16 B
17. (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意义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交流的种类更丰富,包含动植物、疾病、人种等多个方面;6分 其他方面酌情给分
原因:改变了欧洲、亚洲、非洲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4分 其他方面酌情给分
18(1)基本情况:耕地面积及粮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出现粮食短缺问题。6分 3点即可
(2)原因: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 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影响粮食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4分 2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特点:阶段性;国家主导;灵活性(适时调整);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 4分 2点即可
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障用粮安全。(2分,两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19(1)历史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6分
(2)影响:商业贸易范围扩大由地中海地区扩张到大西洋沿岸已至世界各地;贸易流通的种类增多:贸易流通数量增多;贸易路线增多;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8分 4点即可 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9【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只答观点正确或错误不表明自己观点不给分
示例1
观点:技术决定论是错误的。技术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立力量,这一观点忽略了社会、体制、经济以及文化等力量对技术的形塑和影响作用。3分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种种因素相互交叉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等手段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自由劳动力。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的结果,使技术分工更加精细,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工业革命的蓬勃展开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英国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部门,没有传统的阻碍,具有良好的技术革新环境,所以英国工业业革命首先从新兴的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开始。英国是在如此丰富的各种因素的结合下,促成了持续的技术发展过程。
可见把技术决定论是错误的。9分
示例2
观点: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独立的力量。3分
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一倍,造成织与纺的矛盾。随后手摇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的不断发明和改进,出现棉纱过剩。这又推动了水力织布机的发明,使棉纺织工业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机械化。原来的动力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形势,瓦特经过改进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英国各个工业部门机械化,在交通运输业上开动火车和汽船等。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蒸汽机到发动机,互相促进、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英国生产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最强的国家。综上所述,技术是推动英国进步的独立力量,所以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