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四校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 ,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玻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 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三、选择题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 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诗歌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广义而言,旧体诗包括旧体的诗、词、散曲(小令和套数);狭义而言,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它包括律诗和绝句;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旧体诗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8.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这首著名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D.本词的豪放风格反映在:一是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9.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10.下面对《劝学》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四、小阅读-课内
11.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文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12.下列对《声声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通过“寻觅”的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词人想抓住点什么作为寄托,但结果却是空虚和冷清。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词人直接抒写了寂寞难耐的苦楚,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C.上阕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D.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五、选择类
13.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E.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①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里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朝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受酷刑死在狱中。弘光时平反,谥号为忠毅。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叩之寺僧 叩:敲
B.闻左公被炮烙 被:受
C.吾上恐负朝廷 负:辜负
D.与先君子善 善:交好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家仆不得近 ②虽一毫而莫取
B.①旦夕且死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顺流而东也
D.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B.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C.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D.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畿”在古代一般是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B.“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
C.“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D.“漏”是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忠毅公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偶遇年轻书生史法,阅读了史可法的文章,为其披衣掩门,并当即收为弟子。
B.左忠毅公刚强坚毅,忠心为国。在狱中受尽酷刑,对前来探监的史可法怒斥一番,并激励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
C.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每有警报,他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一连几个月不就寝。
D.史可法尊师重情、不忘师恩。他带兵期间,凡到桐城,必定亲自到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1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2)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渐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20.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21.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八、混合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曹操在《短歌行》中引《诗经·子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人才的心情。
②古代文人当政治上失意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游仙,以此化解心中的愤懑,慰藉心灵。李白曾因政治上失意,告与友人“别君去兮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劝学》中说君子不仅需要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还需要每天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师者,____________。(《师说》)
九、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煮雪烹茶
聂鑫森
天一亮,雪光和曙光如瀑布般从窗外奔泻而入,洁白如羊脂。
昨夜的雪下得真大,飘飘洒洒,如鹅毛如柳絮。北风微微,雪花落地的声音,如柔弦轻抚,入耳入心。
石上泉和夫人何洁早醒了,披着棉袄靠在床头。空调喷吐着热气,暖融融的。
何洁说:“你昨夜总是翻身,睡不实。”
石上泉笑了,说:“这样的大雪,隔了十年才下一次,稀罕哩。天气预报,分毫不差。我们的北斗卫星,真是个好玩意儿。”
“怪不得你昨日黄昏,去园子里把那块青石板用清水洗了又洗,为的是干干净净地承接雪花。”
“对。往年下雪,稀稀落落,敷衍了事。我总想煮雪烹茶,过过瘾,这回可以如愿了。”
“也学《红楼梦》里的妙玉?”
“那学不了。园子里有梅树,也开了花,但要搭梯子去采撷梅蕊里的雪,一点点地收集。可儿子一家都在外地,我敢登梯取雪吗?古稀之人,不敢为风雅而冒险,伤了腿脚,不是苦了夫人吗?”
何洁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该去舀雪了,你再休息会儿。”
“我得去为你备早餐了,这叫同起同落。”
石上泉曾供职于市里的环境保护监测所,当了好多年的所长,职称是正研究员,得到同行赞誉的学术著作是《工业城市的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排放控制与净化》。退休十年,石上泉不再管所里的事,侍花种草,读些闲书。他虽是学工的,但兴趣却很宽泛,也练字也写诗。
曾有一家《老年报》的年轻记者打电话来预约采访,一听石上泉问是“哪位”,以为是他的儿子,忙礼貌地说:“请你爸爸接电话。”石上泉一听,将错就错,说:“爸爸来不了啦!”记者又问:“他怎么啦?”石上泉说:“他早归山了,我是他的儿子石上泉!”记者一听,笑得差点儿掉了下巴。
石上泉提了一只细篾编织的小竹篮,拿了一把用南竹片削制的长竹刀,走到园子里去。黑色的羽绒长大衣,黄色的羊毛围巾,枣红色的绒线老人帽,从上到下,饱满而明丽。
何洁说:“老来俏啊!”
“谢夫人谬奖。我往园子里的梅树边一站,也是一棵老梅树,铁干虬枝,开着黄的红的花。这叫‘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闲暇时,石上泉喜欢站在晒台上远眺——这是职业习惯使然——看看天,嗅嗅风中的气味,估测环保的效果。往北望是本市原来的工业区,林立着许多高大的烟囱,他曾活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变为“赏菊东墙下,怅然见烟囱”。这些年来,大部分排污企业迁走了,留下的少数企业也在治污上花了血本,变得天清气朗了。昨天,现任的所长派专人送来一份已上报的《潭州地区环境治理检测达标报告》的副本,请他这个老所长看后提提意见。他认真看了,觉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踏着四五厘米厚的雪,雪发出吱吱的细碎声,他走到井边的大青石板前。青石板有两米长,半米宽,高约三十厘米,形如床。他在石边蹲下来,先用竹刀刮去上面的一层雪,再用双手捧雪放入竹篮。这雪真是白净,没有任何杂质,他忍不住抓了一点放入口中,凉且爽。过会儿回到室内,他会把篮中的雪倒入一个白瓷大盆,让雪在空调的暖气中融化为水,再用白纱布过滤(以防有异物)。然后就可以用雪水煮茶了。
红泥小炉里燃着木炭,火苗子如舌,吐得长长的。放了雪水的大陶壶,搁在炉上。待水冒出热气时,石上泉再将苦茶放入壶内,盖上壶盖,静候沸声。两个精美的白瓷小盖碗,放在炉边的小几上。
何洁说:“你对吃茶也很里手,得闲了可写写科普文章。”
“这使不得,我是只吃不写。古人云:‘鉴者不写,写者不鉴。’王国维谈论词的艺术有《人间词话》一书传世,可他自写的词,就让人不敢恭维。”
陶壶盖有了响动,茶水沸腾了。
石上泉提起陶壶,往揭开盖的小盖碗里倒茶,一屋子香气氤氲。
石上泉缓缓地啜了一小口,再闭住嘴让茶水在舌尖周围缭绕,然后才细细咽下。突然,他眉头紧锁,对夫人说:“这茶不能喝。”
何洁问:“这茶蛮好的,怎么不能喝?”
“此中有硫化物的气味,昨夜北风虽弱,却带来城北烟囱里未除净的气味,掺在雪里了。”
“那些烟囱不是有水净化装置吗?并未见有灰黑的烟尘啊!”
“冒的是白烟,但净化不到位,不是煮雪烹茶,也发现不了。”
石上泉提起炉上的大陶壶,去厨房把水倒了,洗净后再去灌上井水,重重地搁到炉火上。
“我要为好壶好杯好茶一哭。新所长的那个环境治理达标报告是怎么写的?若不是拿了好处费为人消灾,就是浮在上面不着实地,我要写篇文章,题目是《从煮雪烹茶看环境的并未达标》。”
“你不是说鉴者不写吗?”
“这件事必写,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
(有删改)
2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预报,夜降大雪,分毫不差,石上泉对北斗卫星等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活剥陶渊明诗句则体现了石上泉的职业良知。
B.黑色的大衣,黄色的围巾,枣红色的帽子,这身穿着与雪景对比鲜明,石上泉还自比是一棵老梅树,表现了他的高傲和孤芳自赏。
C.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石上泉夫妻二人的对话,使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为集中,也给读者展示了石上泉夫妇生活的风趣幽默。
D.“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写出了石上泉怀着雅兴大费周章煮雪烹茶,却因雪被污染而留下遗憾。
24.文章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5.文章以“煮雪烹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十、语言表达
26.从下列所给六个意象中,任选四个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意象:夕阳、垂柳、石桥、青山、绿水、飞鸟
要求:不超过100字,意境营造合理,能表达某种情感,语意连贯。
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十一、材料作文
2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富兰克林曾说:“劳动是幸福之父。”有句法国谚语也说:“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也是财富的源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雇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和第二单元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B
【解析】
1.
本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故选B。
2.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不合语境。“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传统民俗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适合语境。据此排除A、C、D三项。
第二处修饰“旅游胜地”应为褒义词。“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为贬义。“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和“旅游胜地”不搭配。“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表明还没有去。和后面“成为消费热点”不对应。
第三处,“从容不迫”,指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指非常有信心。此处哪个词在语法和句意上都能通,相对语境,踌躇满志更能表达“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的状态。
第四处,“饱经风雨”,形容一个人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或具有丰富的阅历。“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前文的“经历劫难”,是经历很多磨难的意思,对应“饱经风雨”最恰当,结构相同,都是动宾结构;内容对应,“劫难”对“风雨”。
故选B。
3.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语意重复,成分赘余。
故选B。
7.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应是“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故选B。
8.D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故选D
9.C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不对,“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故选C
10.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说法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故选A。
11.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C.“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说法有误。缠绵悱恻形容诗文音乐等婉转凄切。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
故选C。
1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A.“‘寻寻觅觅’采用写实的手法”错。“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为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空虚,使她寻找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故选A。
1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贤于弟子”即“于弟子贤”。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被动句,“于”表被动。
C.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D.状语后置,“学于师”即“于师学”。
E.定语后置,“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爪牙,强筋骨”。
故选D。
14.A
15.D
16.A
17.B
18.A
19.(1)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鑱,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
(2)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天下事靠谁来支撑呢!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叩”,询问。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虽”,即使;
B项,“且”,将要;
C项,“而”,连词,表修饰;
D项,①“以”,介词,用;②“以”,连词,因。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中,“甲上冰霜迸落”,“甲上”是“冰霜”的定语,“迸落”是“冰霜”的谓语,结构相对独立,前后应该断开,排除BCD;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厂狱’”是明朝东厂的监狱,一般是由吏部掌管”说法错误。“厂狱”是由太监掌管的特务机关。
故选B。
18.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并当即收为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故选A。
1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敝”,破旧的;“草屦”,名词用作动词,穿上草鞋;“手”,名词用作动词,手拿;
第二句得分点:“糜烂”,败坏;“已”,停止,结束;“昧”,糊涂,不明白;“支拄”,支撑。
译文: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出来,微服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吃惊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定为第一名。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早晚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受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镵,装作打扫粪便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在地上身子靠着墙坐着,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不能辨认 (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举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愤怒地说:“不识大体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家的事情败坏到这个地步,老夫是完了,你再轻视生命而不明救国大义,国家大事谁来支撑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奸贼们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的身份奉命守御风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挑选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叫两个蹲坐着,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交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
20.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1.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2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衿”“鹿”“崖”“己”“知”“受”。
23.B
24.①照应题目中的“煮雪”,也为下文中的“煮雪烹茶”提供背景。②通过描写雪之大和雪之洁白,表现主人公喜悦的心情。③与后文雪水里有硫化物的气味形成对比,突出了环保的主题。
25.①情节上,“煮雪烹茶”是小说的中心事件,文章围绕“煮雪烹茶”,描绘了石上泉、何洁夫妻退休后的生活场景,叙写了他们洒脱的生活。②主题上,通过“煮雪烹茶”,石上泉发现了环保数据有造假的现象,打算揭发真相,凸显了主题。③人物上,“煮雪烹茶”的准备过程和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了石上泉的高雅脱俗、仗义执言和职业操守,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解析】
23.
本题综合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人物形象分析不当,“高傲和孤芳自赏”说法错误,应为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高洁品性。
故选B。
26.垂柳,依然如故,只是分外多情;青山,依然如故,只是分外妖饶;绿水,依然如故,只是分外澄澈!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村边的石桥上,映照着父母归家之路。
27.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