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授课人: 九年级 班 学科:语文 第 1 课时 第 周
课题 10.唐雎不辱使命 授课时间 2021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语气,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周总理外交故事——这是抗美战利品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大家知道哪些著名的春秋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事例?教师:同学们敬爱的周总理幽默、睿智、充满艺术的外交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拥护。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个故事,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著名谋事为君主出谋划策、拯救国家危难的故事。(板书课题)自学自研1、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战国策 魏策四》__。《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jǔ ) 怫然(fǔ ) 休祲(jìn) 缟素(gǎo )徒跣(xiǎn ) 色挠(náo ) 抢地( qiāng ) 韩傀( guī )3.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2)“错”通“措”,放置,安放(3)“与”通”欤”,语气词 (4)“仓”通“苍”,青色(5)“谕”通“喻”,明白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1)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2)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3)休:古:吉祥;今:休息(4)易:古:交换;今:容易(5)谢:古:道歉;今:感谢三、整体感知、交流展示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朗读节奏。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的词句难点:⑴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语气副词“其”的解释关乎秦王强硬的语气,可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和翻译。⑵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里哉?---“虽”在文言文中有“虽然”和“即使”两个义项,此处应是唐睢的假设,可译为“即使”。句子语气为反问语气,反问标志是“岂”和 “哉”,此外,也不可忽视“直”字的解释和表达效果。⑶右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句式短小密集,表现力很强,翻译时应注意语言的流畅连贯,抓住“二人”“五步”和“天下”的数量对比,译出唐睢大义凛然、坚决果断的语意。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挠”“长跪”“谢”三词释义是解释此句的关键,应准确掌握,译句可结合秦王神态动作的表现译出人物前倨后恭、胆怯折服的态度和语气。部分划分,说说每一个部分都说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故事的发展线索,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四、小结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 安陵君其许寡人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反思第四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授课人: 九年级 班 学科:语文 第 2 课时 第 周
课题 10.唐雎不辱使命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行。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一、目标导学(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初读课文,能简单的把故事叙述一遍?学生:战国群雄中秦国日益强大,野心也日 渐膨胀。秦王想不费一兵一马就把安陵国消灭,便对安陵君说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地换安陵,唐雎识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计,并用自己的胆识与才智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让我们通过《唐睢不辱使命》来感受古人的智慧!整体感知、人物鉴赏课文划分(学生齐读课文,交流合作)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人物描写、刻画(合作找出故事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对话)⑴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⑵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睢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3.讨论:如果你是秦王怎么评价唐睢这个人?学生:唐睢此人睿智、刚正不阿,胆识令人佩服,不畏牺牲报效国家。教师点评: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其实像这样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还有很多,能举出现几个吗?(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巩固提升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C)A.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2.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D )A.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 皆布衣之士也 D.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D)A.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面积的土地来交换小面积的土地,真是太好了。)B.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用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方圆五百里呢?)C.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谢。)D.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四、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气节,体会到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