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B 2.C 3.D 4.A 5.A
6.D 7.C 8.A 9.C 10.C
11.D 12.D 13.C 14.B 15.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1)连续性(或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以天圆地方的铸币为主;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央垄断造币权;成为区域性的国际货币(或推动中外交流)。(8分,答出4点即可)
(2)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纸币的一手史料;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了解宋代纸币情况;是了解宋代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防伪措施的重要史料;反映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6分,答出3点即可)
17.(14分)(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6分)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8分)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18.(12分)
新中国粮票是我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其兴衰历程折射了时代的变迁。(1分)
建国初期,我国由于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粮食生产和供应矛盾十分突出,吃饭成了我国人民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平抑市场价格,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党和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了计划经营。在此背景下,粮票登上历史舞台。我国的粮票使用时间长、范围广、种类多、单位多元、印制精美,部分粮票的使用有具体的时间和地域限制。粮票的存在,有利于遏止商业投机活动,稳定物价及其正常的社会生活铁序,保证了计划经济的顺利进行;但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不便,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资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粮票也逐渐失去当年的魅力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10分)
粮票这一小小方寸票证,作为一种载体,见证了我国从物质匮乏发展到物产丰富的全面过程,也承载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记忆。(1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9.(15分)
(1)前者:反对神学对人性的束缚;抨击教会的腐败;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5分)
后者:提倡宗教宽容;以理性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否定宗教神学。(4分)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2分)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4分)威海市文登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按周朝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很多国家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表明当时
A.税制变革尚未普及 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统一趋势业已出现
2.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
A.淡化了阶级矛盾的冲突 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D.恢复了传统儒学的地位
3.下列北京古代行政区划中,属于辽代的是
A. B.
C. D.
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
A.城镇经济的发展 B.平等思想的传播
C.重农政策的推行 D.中央集权的弱化
5.下图为研究明清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物。它直接反映了
A.国家控制官僚机构的手段 B.中枢秘书机构调整的表现
C.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D.地方督抚制度出现的原因
6.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清政府不仅逐渐放弃了封禁政策,命令地方官员“招民试垦”,而且还先后创办了吉林机器局、漠河金矿及一批新式学校。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
A.创办民族工业 B.推行洋务运动
C.缓和社会矛盾 D.缓解边疆危机
7.下图内容为近代某一乡村知识分子的一则日记(部分)。该日记内容直接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下图为民国26年11月田汉等创办的《抗战戏剧》创刊号目录(部分)。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变化
C.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 D.戏剧宣传方式发生改变
9.下图为画家丁鱼1950年创作的年画《女拖拉机手》。该作品反映出
A.农民已走上了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村劳动力构成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方式将出现重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10.下图为改革开放前某建设计划区域划分示意图。它的实施
A.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B.体现了冒进思想的抬头
C.反映了国际形势的紧张 D.标志着工业体系的建立
11.《世界小史》记载:按照这部法典(《梭伦法典》),民众,也就是城市的公民……应该在雅典的市场上集会,在那里表决,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做出决定。他们还选出来一个由经验丰富的男人组成的理事会来实施这些决定。这些规定
A.标志着民主程序的完善 B.剥夺了农民的民主权利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当时的民主特点
12.在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初,“波斯人中有继续信奉祆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罗马人和埃及人中有继续信奉基督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中有继续信奉犹太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在这种形势下,帝国统治者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推行罗马法律 B.改造伊斯兰教
C.扩大帝国版图 D.翻译异族文化
13.巴黎公社成立后,曾发布公告规定“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这一规定旨在
A.壮大工农联盟 B.发动农民起义
C.建立新型民主 D.践行共产主义
14.由下图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5.20世纪前期,某马克思主义者在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材料中的“这个革命”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翻了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C.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D.受到了普法战争的直接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使用货币少说也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圆形钱是中外古代钱币发展演变的共同走向,它既便于携带,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磨损;方孔,则是中国古代钱币的特点。方孔钱灌注方法虽多有改进,但从古代到近代,却没有花草、人像、赞语、经文,只是铢量、通宝(元宝、重宝等)、年号的铭文等。汉武帝元鼎四年(113)“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由设在上林苑的三个官署监铸五铢钱,并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自此,全国统一行用这种五铢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最成功的五铢钱时代。古代中国钱币流入朝鲜和高句丽,有力维持了其社会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要。
——摘编自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
材料二
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钱串)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墉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据南宋洪适《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的史料价值。(6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6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粮票是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它从1955年开始正式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下表为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粮票。
图4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粮票这一历史事物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解释全面、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现在讲这一个故事,就是为了让你们可以看到,这班人是多么愚蠢——尤其是有些人还道自己的力量比人类的七情六欲还大,只要他们搬出一套荒唐的谬论来,就可以强迫别人违反了自己的本性,按照他所定的人之道来做人。……罗马教廷“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他们个个都是爱钱如命,贪得无厌。……罗马不是一个神圣的京城,而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洪炉”。
——薄伽丘(1313—1375)《十日谈》
拉斐尔(1483—1520)《西斯廷圣母》
材料二
教士们仅仅戒绝暴力、掠夺和各种形式的迫害,那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义务劝诫其听道者们以和平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一切人,包括谬误者和正统派,也包括在信仰和礼仪上与他们不同的人和相同的人。
——洛克(1632—1704)《论宗教宽容》
人的心灵依赖于人的本质,因而睡眠、年龄、饮食、疾病、气侯等对心灵都有影响。……人的知识是在感觉基础上想象作用的产物……宗教是“神圣的毒药”,宇宙如果不是无神论的宇宙就不是快乐的宇宙。
——拉美特利(1709—1751)《人是机器》
材料三
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学者是如何对待宗教问题的。(9分)
(2)材料三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6分)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短论
进一步严肃我们的阵线
争取抗战演剧的自由
抗战戏剧大众化
剧本
塞上风云
黄埔月
卢沟桥
通讯
展开戏剧的游击战
左图为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即南宋印会子的铜版),“行在”指皇帝巡幸之地,南宋指杭州。
图中上方文字从右往左分别为:大壹贯文省;第壹佰拾科;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物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