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1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8 20: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1937年)
1.识记目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长征、遵义会议。
2.理解目标: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必然选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长征精神;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运用目标: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几次转变。
(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3、教训:
1、背景:大革命失败教训: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南昌起义(1927、8、1)
 变式训练1:“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正确革命道路尚未被全党认可
C.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仍处于高潮
D.中共没有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
*
B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 秋收时节 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八七会议(1927、8、7)
2.(2010 重庆文综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A
(1)井冈山的道路的开辟: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②1930年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为何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深化·拓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关系: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能充分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保卫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意义: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3.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 )
①分到了田地 ②分到了地主的全部财产
③摆脱了封建剥削与债务 ④摆脱了政治压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国共对峙的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 )
A.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 将地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
C. 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
D. 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能正确地把握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的不同的土地政策,A项为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B项“充公”不准确,C项中 “所有”二字不准确, D项是每个时期都采取的政策。因此,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点评: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在土地革命时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取胜的关键,因此,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4)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②政治建设: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 毛泽东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指导。(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
意义
(1)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理由是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红军从此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处境
C.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问题
D.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解析:政党成熟的标志是它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答案选C。
【深化·拓展】遵义会议的理解: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2)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
(1)从中共一大到二大:
最高纲领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2)从第一工人运动高潮到国民大革命:
工人单枪匹马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从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4)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5)遵义会议:
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而又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
(3)过程:
①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胜利
中央红军: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全国红军:会宁大会师 1936年10月
突破四道防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夹金山
过草地
陕北
(4)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意义。
[透视]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国共关系篇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对抗:1926年,"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大革命失败。国共两党也由合作走向对抗。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 再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了对抗而共同走向抗日战场。在整个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 再对抗:抗战胜利,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三年内战
制约因素:
⑴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⑶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启示: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为维护祖国统一,遏制台独,迫切需要国共再一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