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0 19:16:12

文档简介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一、熟语积累及运用
1.远水不救近火: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
2.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自研硬件虽好,可远水不救近火,苹果能做的,还是使用英特尔的芯片,除此以外,真没有亮眼的大招。 (√)
2.家庭教育的真谛,是见微知著,通过一件件小事,让小孩学会人生的一些处事原则和生存法则。(×。见微知著是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此处是以小见大,以部分见整体。不合语境。)
二、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了酗酒的严重危害。
2.箕子见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就惊惧不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子失天下 匹夫失其身 2.圣人见微以知萌 见端以知末
一、通假字
1.鳣似蛇(“鳣”,通“鳝”,黄鳝)
2.而亡其富之涯乎(“亡”,通“忘”)
3.彘臞,人乃弗杀(“臞”,同“癯”,消瘦)
三、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名词作动词,喝酒)
2.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3.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得到尊贵)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古义:出逃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2.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古义:两个词,“因”是“趁着”,“为”是介词“替”
今义:表原因的介词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判断句)
译文: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
2.焉往而不美。(宾语前置)
译文:到哪里能不美呢。
寓言故事 道理与启示
子圉见孔子 取舍决于私利
子胥出走 机智脱险
庆封走越 “心”为命运症结
绍绩昧醉寐亡其裘 警示帝王不可荒醉
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 远水不救近火
卫公点破曾从子 为利而非为义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见微而知萌
鲁人徙越 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陈轸贵于魏王 处世之艰难
杨子过逆旅 行贤而不自贤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杨布怒犬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富有涯乎 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三虱食彘 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
《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拨】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
  以比喻来说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一个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读来生动有趣;可以化深奥为浅显,把一个难懂的道理通俗化,让人一看就清楚明白。
 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性,决定人的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本文所选的故事对某些隐蔽的人性弱点做了精准的剖析。对这些人性的弱点,你怎么看
【点拨】①我们要勇于承认人性的弱点的存在。②我们要警惕这些人性的弱点对自身的损坏。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弱点并非社会的主流。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最大程度消除这些人性的弱点。
【备选要点】
1.韩非子的故事让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上获得了哪些启发
答案:透过字面看本质,意在文后;分析问题和对待事物时要头脑清醒,冷静客观,不为小利和假象所迷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该用全面、发展和辩证的眼光,要普遍联系,关注细节,修养心性;用矛盾论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2.鲁人迁居越地的行为,遭到别人的否定。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鲁人徙越的行为
【点拨】韩非子借“鲁人徙越”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世人: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显示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能耐,这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的观点。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鲁人迁居越地,难道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商业市场吗 正是由于越人不穿鞋、不戴帽,所以越地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关键就看鲁人如何宣传穿鞋戴帽的优点,说服他们穿鞋戴帽。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 ”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1.下列关于文段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绍绩昧故意醉酒亡裘,是为了对经常饮酒的宋君进行讽谏,告诫他不要因此亡国。
B.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是为了将来鲁国有难,能够得到晋国和楚国的帮助。
C.犁锄认为要真正使鲁国避免祸患,首先要同近邻齐国搞好关系,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
D.曾从子欲为卫君而行刺吴王,可是卫君认为他是为了“利”而行刺,因而不会成功,所以最终拒绝了他。
【解析】选B。A项,“故意醉酒亡裘”错。C项,“因此应让众公子宦于齐”错。D项,“因而不会成功”错。
2.“曾从子,善相剑者也”一则故事,表现了人性中的势利,请简析。
【明确】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伏的一个暗影。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4题。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 ”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 ”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3.下列对于选文内容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渔者持鳣”的故事意在说明,人常常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勇敢,从而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
B.“杨布打狗”的故事批评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强调人们做事要学会换位思考。
C.“富之以涯”则体现了韩非子“知足之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的思想,所以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要“知足常乐”。
D.本节所选的故事精确剖析了某些隐微的人性的弱点,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解析】选A。“揭示人有着意想不到的潜能”错,应是“批评了人性可因利益而改变的弱点”。
4.“三虱食彘”一则寓言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明确】“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个体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整体的利益,也只有整体的兴盛,才有个体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克服弱点,砥砺人生
  本课所选的故事对某些隐蔽的人性的弱点做了精确的剖析。惠子给陈轸讲的十人树杨的寓言,凸显了处世的艰难。“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习性。宋太宰最终没有荐举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我们只有跳出利益的羁绊,才能砥砺自身,不断前进,获得人生的丰盈。
 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杨万里
【品味】以是非为标准处世,是君子;以利害为标准处世,是小人。这句话,掷地作金石声,在道义上具有压倒的气势。而且,标准也简单,遇事做一下是非判断就是了。真这样做了,就可以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心,俯仰无愧,心下安然了。
隐姓埋名的中国“核司令”
  假如不是生在乱世,程开甲的人生之路可能会绕开“科学”,也可能与“核”无缘。
  1918年,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殷实家庭。年幼时,他调皮、叛逆、不爱学习。到了读书的年龄,他除了玩还是玩,根本不读书,着实让家人着急。
  思想转折,出现在中学时期。13岁那年,他成为浙江嘉兴秀州中学的一名学生。入学才几天,日本就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烧杀抢掠的行径深深刺痛了这位热血少年。那6年间,他开始阅读名人传记,被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打动,渐渐萌发了长大了也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1937年,程开甲考上浙江大学。此时,战火已烧到了浙江,大学被迫内迁,师生们不得不开始流亡生活。颠沛流离中,他意识到,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是科技落后。
  从那时起,他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这个吴江青年远渡重洋,求学英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
  旧中国的孱弱,让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备受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
  1950年,程开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任教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0年,其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1960年,他被一纸命令抽调至北京,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
  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每次核试验任务,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爬进测试廊道、测试间,甚至最危险的爆心。
  一次,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因为洞内存在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他却说:“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会踏实。”于是,他穿上简陋的防护服,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了洞内。
  1964年10月16日,东方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8年11月17日,101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两弹一星”元勋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为祖国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章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哪几句话最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 画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三言两语话主题 请以程开甲为论据,写一段话论证“名利”这一话题。“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程开甲在西北荒漠隐姓埋名20余载,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不顾年迈,又在材料理论、高功率微波等方面继续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程开甲的人生天平上,个人名利如浮云,国家利益重如山。正是这种名利观,让程开甲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抛得下荣辱、干得成大事。
PAGE
18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了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多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深受秦王赏识,引起了秦国李斯的嫉妒,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韩非遂被投入监狱,终被逼自杀。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以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始皇
2.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司马迁
3.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司马贞
4.只有法家的法治主义才能救中国。 ——梁启超
5.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毛泽东
古代帝王必读之书——《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自古为历代帝王必学之书,主讲为君驭下之道。共五十五篇。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成为古代帝王治国的宝典。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PAGE
2郑人有且买履者
一、熟语积累及运用
 郢书燕说: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如果我们迷醉于用洋理论去评价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那就是郢书燕说,在根上就出现了偏差,以后的工作只会越做越乱。(√)
二、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非认为圣人不希望照搬现代,不墨守成规,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2.即便是说正确的话,重的情形可能被杀死,轻的情形可能被怀疑,这说明“________,______”。
答案:1.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2.则非知之难也 处知则难也
三、文学常识
  度量衡:计量物体的长度、容积和重量的标准的总称。度是计量长度,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重量。
一、通假字
1.请许学者 (“请”通“情”,真实、实在)
2.卜子妻写弊裤也 (“弊”通“敝”,破旧、破损)
三、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使王天下 (名词作动词,统治)
2.其御曰 (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3.其家甚智其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古义:政,国家的措施;治,治理
今义: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复召以为其子傅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
译文: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定语后置)
译文:有一个要给燕国相国写信的郢人。
3.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
译文: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
译文:兔子自然不可能再捡到,而自己被宋国人耻笑。
1.本文使用了哪些寓言故事 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
寓 言 道 理
守株待兔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卜妻为裤 用先王的国策治当下的百姓是荒唐可笑的
郢书燕说 当今的学者往往错误理解古代帝王的话
郑人买履 治理国家要从实际出发
乐羊食子 反对巧诈,肯定拙诚
西巴放鹿
卫人嫁子
郑公伐胡 明白事理并不难,明白事理后如何正确处置是困难的
智子疑邻
2.韩非子的寓言体现了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 请举例说明。
【点拨】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子”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
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和丑陋,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
3.节选的部分选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和庄子寓言有何不同
【点拨】善于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如选文中“郑人买履”就是一则人们熟知的寓言。韩非子用那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为例,把那些不关注眼下活生生的现实、不依据现实来决定治国措施的学者的荒谬,演示得有趣极了。
庄子寓言多取材于民间和自然,宣扬的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展现的是奇幻浪漫、神采飞动的风格;韩非思想尖锐,又很自信,体察无微不至,思考深邃冷峻,表达幽默风趣。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郑人买履”中的那个买鞋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结合故事的寓意,谈谈它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点拨】(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人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而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一个只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的脚的愚蠢者形象,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奉行教条主义的人。
(2)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地依赖既定的规则、规矩,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做出决定。
【备选要点】
 韩非子寓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点拨】韩非子寓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与戏剧情味,给人以深刻印象。
卜妻为裤 卜妻没有听懂丈夫的话,而把新裤做成旧裤,傻得令人忍俊不禁。
郢书燕说 故事情节安排巧妙,“举烛”本是不经意的误写,燕相却把它解释成“举贤而任之”,并告诉燕王,居然“王大说,国以治”,一些情节的巧合,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叫绝。特别是描写燕相对信的解释,望文生义,一本正经,令人发笑。
郑人买履 郑人不听别人的劝告,反而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显得固执而愚蠢。
乐羊食子 乐羊坐在帐中连吃带喝的细节描写,显得那样触目惊心,体现了乐羊的心狠巧诈、缺乏人性。
卫人嫁子 卫人在女儿出嫁时教女儿多攒私房钱,女儿最终被休弃回家,他不仅不为女儿的下场悲哀,反而为女儿带回来的财物很多而沾沾自喜,体现了卫人愚蠢而自以为聪明的性格。
郑公伐胡 郑公两次设局,麻痹胡人,显得狡诈阴险,而关其思为表智慧和忠心却糊里糊涂被杀,令人感到可怜、可悲。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主要是说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B.作者认为从上古到中古、到近古、到当下,世事一直在变化,没有一种政治措施能永远有效。
C.“守株待兔”的宋国人已经成了因循守旧不知变通的保守者的代表。
D.作者特别推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已过时,完全没必要去遵从。
【解析】选D。“认为古代的一切都已过时”原文未提到。
2.这个文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明确】文章一开始就运用举例论证法,列举出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事实,肯定了古人不效法先王的做法。接着,文章运用假设论证法,推论出效法先王的可笑结果,从而得出本文的主旨。最后,又运用比喻论证法,运用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来进一步论证主旨。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4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3.对“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系密切的被杀了,关系疏远的受到怀疑,这说明知道情况并不难,而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太难了。
B.进谏的话说重了(君王)就要杀人,说轻了(君王)就要怀疑人,这说明不是知道情况困难,而是处理它更困难。
C.重者被杀,轻者被怀疑,这说明知道问题并不难,恰当地处理它是难的。
D.厚道的被杀,浅薄的被怀疑,这说明了解问题并不难,而是如何量刑更困难。
【解析】选C。注意句中“厚”“薄”的含义,后两句的语意对比。
4.韩非子用这两个故事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警示人们要合理运用自己的明才智,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法常可,力主变革
  本课选文中,韩非子借助一些寓言故事,充分表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回顾历史,凡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取得成功的君主,不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无一不是求真务实,结合具体实际采取相应措施的。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品评】任何改革必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拿出王安石这种精神,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情系刑法的“90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人民大会堂,91岁的高铭暄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面对这至高荣誉,这位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说:“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的恩典,我感到幸福和光荣。这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一直帮助支持我的中国人民大学及师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全程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刑法的制定,为中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1954年对于26岁的高铭暄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当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刑法的起草工作随之被提上日程。刚刚在人大法律系留校任教不久的高铭暄被抽调至刑法起草小组,和其他20多人一起开始我国第一部刑法的起草工作。
  从1954年到1979年,历经25年、38稿,在历史跌宕中,高铭暄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典的诞生:刑法起草小组从国内外广泛收集资料,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刑事审判材料就有1万多份,苏联、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刑法典被一一翻译,连《唐律》、《清律》都摆上了案头。“一方面借鉴,一方面还要自己总结经验,作为刑法起草的参考。”高铭暄回忆说。
  1979年7月1日,刑法草案在人民大会堂表决通过,掌声雷动。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高铭暄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刑法典,刑事诉讼终于有法可依了!”
  此后数十年间,无论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出台,还是对刑法修正案的反复讨论,高铭暄都参与其中,付出心血。他还多年在中国法学会、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国际刑法学协会等担任重要职务,从事大量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工作。
  作为“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最珍视的还是那三尺讲台。他总说:“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就矢志不渝。”
  多年来,高铭暄为学生教授中国刑法、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刑法前沿问题等课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从教半生,高铭暄获得不少荣誉,对教育事业始终钟爱如一。
  教学之余,高铭暄笔耕不辍,共主编7部有关刑法学的教材,著有8部专著,主编或参与著述10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如今,尽管已眉发花白,“90后”的高铭暄依旧精神矍铄。他还在指导3名博士生,忙着写文章、做法律咨询和讲座,闲暇时还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学英语。“只要身体可以,我就要继续工作、提升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他笑着说。
  在高铭暄看来,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规范条例不断出台,法律工作者需要加紧学习,才能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不落后于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极端犯罪、生态环境等新领域更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
  高铭暄也致力中国刑法的国际化,盼望着中国刑法走向世界。他说:“我们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的刑法很系统、很完备,有不少好经验。同时也要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促进交流。”
  2019年10月1日,高铭暄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观礼。他感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国家翻天覆地的巨变,足以让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而日益完善的中国刑法也让高铭暄感到欣喜:“随着国家进步、民主法制水平提升,我们的刑法一直在发展、进步,法律条文越来越符合实际,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让人民权利得到保障,让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回顾一生的奋斗历程,高铭暄依然充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今后我还要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和法学界同仁一道,努力推动法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法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章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哪几句话最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 画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三言两语话主题 请以高铭暄为论据,写一段话论证“变革”这一话题。做到不忘初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新的征程上,一个人能不断成长,靠的就是要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人民教育家”高铭暄曾说:“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让人民权利得到保障,让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制裁。”无论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出台,还是对刑法修正案的反复讨论,高铭暄都参与其中,力主变革。这种勇于变革的精神是他能成为刑法专家的根本所在。
PAGE
1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