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天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天地都有经久不变的规律。
2.荀子在《天论》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问表示蓄养和控制天,表明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答案:1.天有常道矣 地有常数矣 2.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二、文化常识
1.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泛指家畜。
2.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一、通假字
1.大王荒之 (“大王”同“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知”通“智”)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天天)
2.孰与骋能而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
3.大王荒之(形容词作动词,开垦,垦辟)
4.大天而思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四、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本事不理
古义:指农事 今义:指本领
2.风雨之不时
古义:不按照时节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
五、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礼义之不愆兮。(宾语前置)
译文:只要不违背礼义。
2.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
译文:在已经到来的事情中。
3.禹以治,桀以乱。(省略句)
译文: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
1.结合文本,谈谈荀子的宇宙观具有的特点。
【点拨】荀子的宇宙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在选文的第一、二段中,都引用了诗句,荀子引用的这些诗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分别有什么作用
【点拨】
诗句 意思 作用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天造就高大的岐山,太王垦辟它。百姓在这里建新房,文王使他们得安乐。 间接回答了是什么决定了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的问题。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 回答了做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的问题。
3.荀子所说的“天”是指什么 荀子“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拨】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
荀子认为,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蓄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人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在《荀子》专题学习中,小组就如何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发表意见。请你贡献你的意见。
【点拨】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从小的方面说,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备选要点】
1.荀子认为应如何对待“自我”和“天命”
【点拨】(1)君王应该执着于礼义治国,执着于任用有才有德的人,执着于消除弊政。而所有的人都应该执着于提高思想,完善德行,增长智慧。
(2)德行高尚的人,对于由自己决定的意志、德行、智慧等非常慎重,却不羡慕那些由时势命运来决定的荣华富贵;德行卑下的人,丢下可以由自己决定、通过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而一心指望那些由时势命运决定的事情。所以,德行高尚的人一天天进步,德行卑下的人一天天退步。这就是他们相比之下大有悬殊的根源。
2.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点拨】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事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
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祅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治乱天邪 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 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 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 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寇难并至 寇:______________
(2)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常:______________
(3)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伤:______________
(4)弃而不治 治:______________
【明确】(1)外寇 (2)通“尝”,曾经 (3)妨碍 (4)研究
2.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
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C.自然无法影响“治乱”,但是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
D.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一大进步。
【明确】选C。“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A.卿当日胜贵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雩而雨,何也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明确】选B。B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D两项是名词作状语。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A.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B.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C.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明确】选A。A项,“于”与例句都是介词,比。B项,“于”是介词,在。C项,“于”是介词,跟。D项,“于”是介词,给。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礼义不加于国家
B.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C.生而知之者,上也
D.克己复礼为仁
【明确】选A。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
6.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
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决定于怎样对待礼制。
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
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
【明确】选B。B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理解错误,原文荀子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决定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
敬畏自然,骋能而化之
面对自然,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不能为所欲为;另一方面,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又可以大有作为,把天作为物来畜养控制,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发展变化,创造幸福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品评】万事都要遵循它的法则,不能违背。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法则,违背法则,事必无成。
2.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李白
【品评】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们各自按照其自身规律去运动,无法逆转,也无法阻止,这就是自然。
建“天眼”望宇宙
八字胡、戴眼镜、小个头、一身工服……南仁东的塑像,伫立在贵州大窝凼,凝望远方。
2017年9月,“中国天眼”原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因罹患肺癌去世。走前,他实现了奋斗一生的梦想——建一台世界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南仁东的名字与“中国天眼”紧紧连在一起。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渴望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难题。当时,怀着回报民族的赤诚和描绘宇宙的初心,活跃在国际天文界的南仁东毅然回国,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射电“大望远镜”。
1995年底,南仁东等人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坑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线阵”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当中科院支持项目启动预研究后,国外传来了评说该项目过时的声音。这期间,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也不再对外开放。南仁东坚信,一台比刚斩获诺贝尔奖的阿雷西博更强的望远镜,怎么会过时呢
2007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正式立项。
2010年8月,工程开工前夕,南仁东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网实验都失败了。他万分焦虑,绞尽脑汁,叮嘱大家:“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再做!”南仁东组织攻关,经过近百次的失败,终于研制出强度为500兆帕、抗200万次拉伸的钢索,把材料工艺提高到国标的2.5倍。
“中国天眼”的自主创新,几乎样样离不开南仁东。“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文白对南仁东这句话记忆犹新。
朱文白说,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科学家,可以放下身段成了“老工人”,遇到难题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在施工一线与工人交流探讨……
“中国天眼”工程涉及众多专业。“中国天眼”调试组结构组组长李辉表示,为国家服务的崇高目标、南老师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有人说,天文学是贵族科学,南仁东不以为然。在“中国天眼”预研究阶段,他经常带着学生坐绿皮火车往返于北京和贵州,单程要几十个小时。
南仁东平时热爱绘画和建筑艺术。但令他魂牵梦萦的,是“中国天眼”。在贵州省平塘县天文小镇的南仁东先进事迹馆内,保存着他手绘的“天眼”馈源支撑塔图样和计算方程、英文说明。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几千年前,中国人最早提出了“宇宙”既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
在南仁东看来,“中国天眼”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设阶段,他的德国朋友帮助完成了工程仿真,澳大利亚朋友帮助完成了19波束接收机……他心中的目标,就是为下一代科学家建一台好用的望远镜。
天文学关于宇宙研究的每一点突破,都与科技进步和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密不可分。南仁东相信,“中国天眼”如果有机会发现一些前所未见的天文现象,比如说一个脉冲星和一个黑洞结对,就可能产生突破性的理论。同时,他积极推进脉冲星自主导航研究,提出“中国天眼”脉冲星计时阵的应用目标。
人们永远忘不了,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的那一天,一直带病工作的南仁东重返贵州大窝凼,见证“天眼”的“开眼”,指导“天眼”的调试……
2017年9月15日,72岁的南仁东永远闭上了眼睛。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章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哪几句话最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 画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三言两语话主题 请以南仁东为论据,写一段话论证“探索”这一话题。一个人的探索能有多大 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探索能有多久 久到能够穿越一生。“感官安宁,万籁无声,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很多人还记得,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南仁东一字一顿地向他一生所爱的星空告白。一路走来,南仁东的探索精神深深影响着所有有志于星空的人们。
PAGE
18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早年曾离开赵国到齐国游学,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为德高望重,三次被推为祭酒。后到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失官后,荀子致力讲学,整理诸子学说。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死后葬在兰陵。
荀子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有其独特见解。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1.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
2.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于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班固
3.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 ——颜之推
4.昔文王既没,道不在于兹乎!尼父克生,礼尽归于是矣。其后荀卿、孟子服儒者之褒衣。 ——卢照邻
5.荀氏之书,千载而未光焉。 ——杨倞
6.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汪中
7.就西汉初期思想的大势说,荀子的影响,实大于孟子。 ——徐复观
8.荀子是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位集大成者。 ——林宏星
学者之文——《荀子》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等方面。其中大部分为荀子所著,少部分为荀子的学生所著。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它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