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0 19:2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填 空:
入梦的原因是: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Q
为什么李白游的是天姥山而不是别的山?
重要人物:谢灵运
Q
为什么李白诗中总是提到谢灵运?
Q2.1 谢灵运与天姥山有何故事?
Q2.2 李白为什么是谢灵运的小迷弟?
《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
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
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
“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
Q
李白已经游历过天姥山还是只是在描述梦境中的天姥山?
Q
为什么要写“瀛洲”?
以虚衬实
Q
为什么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天姥山的雄伟高大,幻想中的天姥山是现实被夸大后的幻影。
Q
为什么开头将天姥山写得那么高大巍峨?难道不高大就不行吗?
答:你见过神仙住在小山上吗?
只有高出云霄,才可能到达仙境。
Q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为什么对“四万八千”这个数词情有独钟?
“四万八千”是佛教用语,按佛教说法,佛祖释迦摩尼传下四万八千法门,修炼一种法门都可让人功德圆满。
可见佛教在唐朝时的传播影响。
Q
李白刚梦到仙人,为什么就从梦中惊醒?
Q
诗人为“留别”,为何要花大量笔墨写梦境?而李白的梦境为什么时而平缓,时而令人震撼,多有变化?
我们先从李白的梦境谈起,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 特点:清幽
表述:
(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
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
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 ※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白昼山中
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
特点:壮美
表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
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夜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
特点:恐怖
表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
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诗人为之惊悸。
洞天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
特点:欢乐
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
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李白的梦游是他在仕途中心路历程的折射,他有对美的向往,也有恶的阴影。李白的宫廷经历,名动天下,一路高升,曾倍极荣光,梦中的“一夜飞渡镜湖月”“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意象,他也确实沉醉其中,可在“千岩万转路不定”中,他开始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困惑迷茫,突然传来的“熊咆龙吟”之声又有如万钧雷霆令本就满怀壮志,不得酬的心里又添上几分惊惧,天地云墨,风雨欲来。在经历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似的震撼后,李白困顿的心灵似乎实现了突围,所谓仕途的大起大落,都不过是云烟,转瞬即逝,既如此,何不做最真实的自己,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境,是仕途(官场生活)的投射。
这就是李白的宫廷经历,名动天下而又转瞬即逝,倍极荣光而又创巨痛深,时过境迁而又魂牵梦绕,于是,“去国离都”的感触种种,幻化成倏忽变化的天姥一梦。
身愿入名利场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荐道:
“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心却长念仙侠梦
Q 这两种思想是否相悖?
作文指导—六字连珠式结构
“点”要简洁、醒目,不能拖泥带水;
“深”要注意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提办法、用驳论等,尽可能往纵深方向挖掘。
(2018·上海卷)写作。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大跨越,“被需要”的精神世界却无比空虚。“被需要”是一种人类内心渴望自己被认可的外化形式。生命的厚重从来都不是一人的埋头苦行,而是人们的相互扶持、相互认可,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间交织穿梭,抵达生命的终点。
时代的需要
点: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间交织穿梭,抵达生命的终点”,简洁而凝练。
从古至今,被时代需要是读书人的至高理想,世人需要他们以黎民苍生为己任,兼济天下。古有宋儒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有哈佛学子甘当村干部,黑土麦田公益帮民脱困,心怀天下,能从容说出“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寒窗十几载,受光于天下,又将个人的微光照亮他人,实现了人生价值。他们为世人所需要,他们的存在又为世人所认可。
正:②以“正”展开,进行正面论述。列举宋儒张载、哈佛学子、黑土麦田公益等相关事例,论述“被需要”是一种认可和荣耀。
然而,蓦然回首时,总有这样的“异类”逆时代的需要,不甘沦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与时代“唱反调”。高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太白自历史中缓步而来,时代对他的要求无非就是用千金之才换得封妻荫子,高官厚禄,他却命贵妃捧砚,要力士脱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绣口一吐,铸就半个盛唐。低吟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陶渊明自荒芜的田园荷锄而来,在那个奢靡成风的年代,他抛弃了时代对文采华丽、无病呻吟的要求,独居田园,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于是抛弃了乌纱帽,往阡陌而去,写着清新淡雅的田园诗于奢华文风中自创一股清流。
③以“反”字运笔,列举了李白、陶渊明等“异类”,表面上不被当时的时代需要,实际上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尽管他们不为当时的世俗所容,历史却因为他们而熠熠生辉。他们同样被需要,后世皆以他们为楷模,敢于向逆来顺受、同流合污的需要说不,另辟蹊径,何尝不是一种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何尝不是一种超脱?
④在“反”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需要和被需要,都是一种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意义远大。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生若梦,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被需要着,需要我们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勇气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我们渴望向阳而生,渴望在这天地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处,渴望自己的存在被肯定、被认同、被需要。时代需要我们担当起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重任,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浪潮之中,在和平时代仍需要拥有战争年代的果敢与坚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为祖国的腾飞贡献绵薄的力量。
⑤联系当今时代,展开议论,阐明新青年应有责任与担当。
我们在生活中因花落,因寂寞,因旁人的不以为意,唱出的不过是一首无调的歌。却在突然之间,因幕起,因灯亮,因众人的鼓掌,才发现我们的歌竟是这一剧中的焦点。我们在时代的舞台上激情演绎,被他人、被时代需要,绷紧了生命的琴弦,弹出一曲新时代的赞歌。
总:⑥总结全文,呼应中心,强化论点的表达。
一个标准规范的议论段要包含四个要素:
有明确的分论点,且应放在文段中显著的位置;
有过渡词、过渡句等,可以用假设、引用等手法来写;
运用两三个论据(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用语要简洁;
有结论句,或总结论据,或总结全段。
如果一篇议论文有几个联系密切并具有较强论证力度的议论段构成本论部分,那就会增加这篇议论文论证的深度和广度,使议论文富有说服力。
如何写好一个议论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