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导入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解题
记:现写作“纪”。
“纪念”一词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而“君”是对人的尊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敬重。
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周树人
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作品集有: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知人论世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知人论世
我们称鲁迅为民族魂,是因为:
一, 他对封建专制、封建文化作了最无情、最猛烈、最持久的战斗;他深情地拥抱和吸纳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自己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启蒙家,还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巨人。
二, 他对苦难深重的愚弱的国民的劣根性作了最透辟、最全面、最震撼人心的剖析。
三,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民众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善良勇敢正直的人民、进步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深情的吟唱。
一方面鲁迅用匕首、投枪进行寂寞的韧性的战斗,另一方面,他又用鲜血来滋养已苦难深重的民族。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吟唱:“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他就是用生命化为邓林的夸父,他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就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人物,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拥护、爱戴、崇仰!
知人论世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人民群众造成的惨案。
是年3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期间,12日,日本派遣军舰掩护奉军舰队进逼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阵地,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知人论世
三一八惨案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在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执委会领导下,北京学生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率领下于18日在天安门集会,通过拒绝八国最后通牒、驱逐帝国主义公使、立即撤退驻天津的外国军舰、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决议。
会后,群众举行游行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死47人,伤199人。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人者”。 3月18日当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令通缉徐谦、李大钊等50人。
知人论世
三一八惨案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游行群众与段祺瑞政府卫队对峙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许多文化名人投入或是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许多文化名人投入或是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正音诵读
长歌当哭
徘徊
菲薄
洗涤
踌躇
桀骜
赁屋
不惮
喋血
尸骸
立仆
转辗
攒射
屠戮
浸渍
殒身不恤
(pái huái)
(dàng)
(dí)
(f i)
(chóu chú)
(jié ào)
(lìn)
(dàn)
(dié)
(hái)
(pū)
(zh n)
(cuán)
(lù)
(jìn zì)
(y n xù)
寥落
(liáo )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小节?每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写作主体是?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一、介绍写作缘由
二、交代写作必要
三、回忆认识过程
四、概写遇难经过
五、叙述遇难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评述深远意义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
交代写作的缘由
(1、2节)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3、4、5节)
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6、7节)
以“记念”为中心
鉴赏课文
1、阅读课文第1、2节,思考:鲁迅为什么纪念?
第一部分:记念的缘由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激励人们,学习猛士
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
鉴赏课文
1、阅读第1节和第3—5节,思考:刘和珍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死的?
第二部分:刘和珍的生与死
其事 其人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有斗争精神
和蔼善良可爱
有责任感
爱国热忱
总结形象
毅然
追求真理,坚定不移
反抗
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微笑
和蔼亲切,坚毅乐观
黯然
忧思深远,有责任感
欣然
为国为民,自愿参加
刘和珍印象记
鉴赏课文
1、阅读课文第6、7节,思考:鲁迅对事件和人持怎么样的态度?
第三部分: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比喻
大量木材——小块煤
“徒手”请愿,大量流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不赞成徒手请愿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华盖集续编·空谈》
付出的代价大,收效很小
鉴赏课文
1、阅读课文第6、7节,思考:鲁迅对事件和人持怎么样的态度?
第三部分: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事件 作者态度
事件教训 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如煤的形成......要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事件影响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中国女子的勇毅——(推动)弱者的解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鉴赏课文
本文除了写刘和珍,还涉及到了哪几类人?分别给予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鉴赏课文
本文除了写刘和珍,还涉及到了哪几类人?分别给予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愤于他们的麻木、冷漠,但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失望
批评
呼唤
鉴赏课文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发展脉络?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明确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鉴赏课文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明确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明确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沖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深的痛苦和强大的责任感。
鉴赏课文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明确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鉴赏课文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明确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明确
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鉴赏课文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
“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
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魎,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鉴赏课文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慘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鉴赏课文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己”,时间副词,已经;
“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正是段祺瑞政府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將是爆发的时候。
“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鉴赏课文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
“依稀”,模模糊糊。
“微茫”,隐约,不清晰。
“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
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儿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小结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
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才是真。
品味语言特点
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本文非常突出地体现了鲁迅先生语言的一些特点。
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否定性的语言,更能体现深挚复杂的情感;
②语言的紧张对立,如 “真的猛士” 和“庸人”;
③反复,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④善用整向、长句表达复杂的情感;
⑤反语,讽刺,显出鲜明的战斗性。
品味特殊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简单的写人的文章,特有的结构,为文章思想感情服务。
总体来说,明线是“纪念刘和珍君”。暗线是“鲁迅先生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 “纪念目的”“纪念内容”“纪念意义”三部分来结构全文,重心在“纪念”。
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情感历程,创造浓郁的抒情氛围。所以文章没有采用惯用的顺叙,因为文章不单是为一个人写纪念文章,也不是为一个人作传。
本文的一个目的就是唤醒民众,所以涉及众多层面的人物,围绕着刘和珍等人的惨案,形成了一个圈。多向地体现“三一八”惨案所带来的启迪与思考。
特别的结构,表达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这是杂文特色。
结束全文
本文通过对刘和珍等“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优秀进步青年的纪念,评述了“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
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结束全文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