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5: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原始社会:禅让制---(标准:贤与能)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世官制)---(标准:血缘关系)
战国、秦:军功爵制---(标准:军功)
西汉:察举制---(标准:品行、才能)
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
1、魏晋——九品中正制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授以相应的官职。
(1)创立: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后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 实行初期,品第人物能以才德为主要依据。西晋以后,“九品中正制”逐渐被势力庞大的门阀世族控制, 东晋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薛林军、马晓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2)特点:
(3)影响:
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唐——科举制(含义)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宋朝: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推行糊名法、誊录法,实行南北分卷的方法
明清:八股取士,1905新政取消
古代科举制
时间:每年举行一次。
过程: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内容:分科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科,进士科最重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 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若没有通过进士科,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
录取:进士科的录取率非常低,约等于百分之一。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探花。
进步性:
1、破除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为底层人才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扩大统治社会基础;
2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3、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4、营造尊师重教的传统,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稳固儒学的主流地位;
5、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考试科目和内容范围太窄,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2、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3、师门裙带关系容易导致官场腐败。
局限性:
★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九品中正制
(魏晋)
科举制
(隋—清)
血缘
孝廉门第
品德门第
才学
官位世袭
地方推荐
中央选官
考试选拔
选拔方式:由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
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夫

























九卿
政治制度:
秦(三公九卿)
补:中:决策
补:外:执行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有事上报
相权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相权一分为三
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之间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角度)
③它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
内廷
尚书
中书
侍中
三公
隋唐
西汉
东汉
魏晋
外朝
尚书省
三公虚置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执行
中书省
门下省
内朝机构外朝化 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三: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贡赋制,如 :分封制,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其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汉朝:编户制度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调(人头税):帛或布
租(田亩税):粮食(粟)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调”——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租”——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以均田制为基础
3、唐初——租庸调制
赋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庸”——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意义:
①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4、唐中后期——两税法
(1)内容
①征税原则:“量出制入”
②征税标准:以土地、财产为主
③征税时间:夏秋两次征税
(2)特点
①稳定性——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身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从此 "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广泛性——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扩大了纳税面。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土地产权 均田制 均田制瓦解
征税前提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保证了国家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变革
两税法实施的意义
5、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A.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 B.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 D.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B
【课堂练习】
2.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D
4.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
C
3.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 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