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单元 汽化和液化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液化,液化时放热,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2、了解气体液体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
教学重点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液化现象。
教学难点 知道液化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教具学具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铁夹、金属盘、火柴、冰块(教师保管)。试管、水槽、温度计、针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
本节课预习作业题
《高效课堂导学案》P24预习导学
教 学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思考与调整
活动内容 师生行为
“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 (一)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和预习作业题自学3~5分钟。1.精读课文、活动探究。2.思考并提出相关疑问。(二)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本节预习作业题。(三)教师精解点拨预习作业:(或根据生生互动交流情况灵活处理)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对重要的问题作记录。2.明确自学、群学内容和要求,教师巡回辅导,答疑解惑。3.生生互动,对预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 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做】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做一做】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讨论交流】 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小结:(板书)(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 冷 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二、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问题: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小结:(板书)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三、想一想:(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四、例题: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教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 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猜想的依据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液化的例子。 1、教师布置学生先看书本的实验步骤及所要探究的问题等。教师演示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
“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 《高效课堂导学案》P24 当堂检测 教师布置检测题,巡回查看学生答题情况,当堂批阅,统计差错及目标达成率。
课堂评价小结
课后作业
教后反思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