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10-18 22:51:5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寻找下面图片的共同点?
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
一、什么是分类?
是一种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一起的科学方法。
分类依据不同,结果也不同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七个等级。一个“界”含有若干个“门”,一个“门”含有若干个“纲”,以此类推,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物种)。
分类等级越高,相同的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低,相同的特征越多
你能对下列生物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进行分类吗?
蝴蝶、青蛙、鱼、蚂蚁、蚯蚓、老虎、小猫
二、常见的脊椎动物
1、什么有脊椎动物?
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
脊柱由许多脊椎骨组成
思考与讨论
尽可能多的写出你知道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的分类
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
常见的鱼类
鲢鱼
鳙鱼
青鱼
草鱼
黄鱼
带鱼
鲨鱼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成体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够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卵生,体温不恒定。
常见的两栖类
蟾蜍
大鲵(娃娃鱼)
蝾螈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内受精;卵的表面有坚韧的卵壳;体温不恒定,为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
常见的爬行类
扬子鳄
壁虎
变色龙

身体呈纺锤形(流线形);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用肺呼吸,并且用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常见的鸟类
家鸽



全身被毛,用肺呼吸,胎生哺乳,体温恒定。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
常见的哺乳类
你能对下列脊椎动物进行分类吗?
青鱼、鲸鱼、金鱼、狐狸、娃娃鱼、鳄鱼、乌龟 、蝙蝠、鸡、变色龙、狗、蝾螈、海豚
你最喜欢的脊椎动物是什么?
A.都是陆生动物 B.都是哺乳动物
C.都是恒温动物 D.体内都有脊柱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特征(  )
A.用肺呼吸 B.体内受精
C.体温不恒定 D.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2.下列叙述中,属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共同特征的是(  )
A.③→②→④→⑤→① B.④→②→⑤→①→③
3.下列五类动物的进化顺序排列中,正确的是(  ) ①鸟类和哺乳类 ②两栖类  ③无脊椎动物 ④鱼类 ⑤爬行类.
C.③→④→②→⑤→① D.④→③→②→⑤→①脊椎动物的出现
在距今4.3~3.45亿年期间,地壳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海面缩小,陆地广泛出现,气候变得干燥炎热。
在海水退潮、涨潮的过程中;一部分藻类慢慢适应了陆地生活。它们生活在泥沼上,没有根,茎直立,没有叶子,叫光蕨。就是它们和陆上的狂风、干旱做斗争,顽强的适应,终于给大地披上了第一次绿装。以光蕨为先驱的裸蕨类成功地登上了陆地之后,蕨类植物大繁荣的序幕拉开了。
这个时期,水族里发生了非常重要的事件;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域,至今还生活着一种身体半透明的小动物,因为它首先在我国文昌县发现,所以叫文昌鱼。达尔文曾把这称为“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提供了揭示脊椎动物的钥匙”。
文昌鱼并不是真正的鱼,它没有脊椎骨,只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作为支撑身体的支柱,这条支柱代表了脊椎的先驱。在它以后发展起来的动物。像鱼啊、鸟啊、兽啊。以至于人都是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的器官和机能有千差万别,但脊椎的构造基本相同。 在文昌鱼的基础上进化,发展出现了鱼类。鱼,有了一根真正支撑身体的大梁——脊梁骨(脊柱),埋藏在脊柱背面有一条柔软的脊髓和向前膨大所进化形成的脑。这新形成的高度发达的神经中枢,使动物空前的聪明了起来。鱼,有了鳍和尾巴。全身成为流线型,可以到处游来游去。它们成了当时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它们的子子孙孙很快占据了全部江河湖海。在这以后的5000万年,可以叫做鱼的时代。
生活在现今江河湖海的鱼类,如鲟、鳇、鲤、鲫、鲨、鳐、鲼等等,有的是它们的直系后代,有的是它们的近亲。鱼是怎样由水中登上陆地的呢?最早登陆的先驱,究竟是哪一种鱼呢?大约在3亿年前的地层化石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鱼化石--总鳍鱼。总鳍鱼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胸鳍和腹鳍的骨骼排列方式和现代生存的青蛙的四肢骨基本相同,这种强有力的鳍,便于在陆地上支撑和移动身体;二是总鳍鱼能用鳔直接呼吸空气。
  3亿多年前,气候温暖,有些地区,由于植物腐烂,水中缺氧,不适宜鱼类生存。在发生干旱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鱼活活死去。干旱逼着总鳍鱼,从这个水塘死摄活撑地想爬到另外一个水塘。本意想找水的总鳍鱼,这时可能发现陆地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从裸藻类登陆扎根以后,逐渐缓慢地长出了第一批巨大的陆生植物,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森林。
  这个陌生世界对并非游泳能手的总鳍鱼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们终于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陆地上呆了下来。那里有吃的食物,又没有伤害它们的敌害,于是世世代代传下去,胸绍和腹绍变成了四肢,鳃退化了,鳔变成了肺,最后形成了新的类群——两栖类。
现代两栖类的元老是蚓螈。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是我国的特产大鲵(娃娃鱼)。两栖类种类最多的类群是青蛙和蟾蜍,它们直到现在始终生活得很快活。林奈和双名制
林奈(Linnaeus,Carolus) 1707年生于瑞典,是植物学家,也是一位冒险家。他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一是命名上出现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交流障碍。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18世纪生物学的进步是和林奈紧紧相连的。瑞典政府为纪念林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馆、林奈植物园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