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 掌握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卷尺)、垫木、金属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复习 提问:1. 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是什么?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4. 怎样计算平均速度?速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集体回答个体回答
二情景引入 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某人走路的平均速度 讲解停表的使用和读法叫学生来合作完成,从中提出问题(平均速度要明确路程或时间,如何准确的测量时间等)教师强调、正确示范操作后,引出课题——测量斜面上小车向下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思考回答观察学生合作完成测量练习使用停表其他学生找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三进行新课 1.实验设计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实验器材: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步骤。(3)强调小组内合理分工(有发令员、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准确测量时间(同时性),斜面坡度(小坡度),提示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求法等,完善实验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某一小组实验。 3.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表格。3.实验结果讨论: (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3是否相等。 (2)小车作变速直线运动,在两半段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2,V3.有位同学认为,小车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1=v2+v3/2,这种计算方法是否正确?用全程的路程算前半段的速度能吗?说说你的意见。 实验结论:计算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变速运动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可能不同。 回答学生小组交流设计实验阅读课本实验步骤,经过对比后完善实验步骤。小组内先进行分工后合作完成实验,然后调换角色再完成一遍。讨论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B ) A、6m/s; B、8. 3m/s; C、7. 15m/s; D、7.75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 )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根据v=s/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3.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_4_m/s,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是_2.5__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3_m/s.4.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5.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1、2、3题学生独立完成4、5题教师提示后完成
布置作业 课后第 题完成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