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与作图》复习课教案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播放实验录像,进一步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作图、实验,了解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通过对实例分析,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估、分析,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方法。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巩固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并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虚像的形成,理解像与物等大,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光路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故事引入 多媒体播放电子课件,展示两个和尚之间的一段对话,老师帮助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一起来复面镜成像与作图》。[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说出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一、平面镜知识回忆 利用电子课件,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与平面镜有关的知识。 问:什么是平面镜?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实像与虚像有什么区别?当我们站在平面镜前面时,镜中出现了自己的像。回忆一下,你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观看《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录像。 同学纷纷回忆有关的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很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录像 多媒体播放实验的录像。 根据观察到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D. 像与物的连线关于平面镜轴垂直。 可由学生进行叙述,教师再加以总结。
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用一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呢?大家讨论一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问: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关系?如果实验中,物与像永远都不可能重合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同学给出正确的判断。
三、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 解释:以点光源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任何物体都是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物体的像。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四、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总结:平面镜的应用 A.成像 B.改变光路 学生答:练功房中的平面镜。 学生答:潜望镜。 学生答:牙医用的小平面镜。学生答: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潜望镜多次反射,最后被射入人眼。
五、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首先一起来看平面镜作图的规范化要求。讲解四种类型的题目:确定平面镜的位置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确定物的位置确定眼睛所观察的范围 学生重点参与,要求学生说出作图的步骤。总结出平面镜作图的两种常用的方法:1、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光的反射。
六、练一练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做几道练习题,对所复习的知识加以巩固,让同学们熟练的掌握用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巩固练习。
板书:
本节知识小结
平面镜概念
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知识回忆
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平面镜成像实验重现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成像
4、平面镜的应用
改变光路
平面镜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5、平面镜成像作图 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根据光的反射
平面镜作图题的 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
类型和解法 确定物的位置 根据平面镜成
确定眼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 像特点
6、练一练(共20张PPT)
一、平面镜知识回忆:
1、什么叫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3、实像和虚像有哪些区别?
成 因 能否通过光屏接收
实像
虚像
表面是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
光的反射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能
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不能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你还能记清这个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实验过程吗?
二、平面镜成像实验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实虚)像;
像和物体的大小 ( 不相等 相等 );
左右 (相反 不相反);
像和物的连线 (不垂直 垂直 )于镜面;
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不相等)。
正立、等大、对称、垂直、等距。
虚
相等
相反
垂直
相等
讨论问题:
玻璃板放置倾斜。
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以便确定像的位置。
用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让一根蜡烛与另一根的像比较,看能否完全重合。
1、实验时为何要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3、若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有可能是什么原因?
2、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三.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S
S’
四、平面镜的应用
1、用来成像
2、改变光路
五、平面镜成像作图
(一)平面镜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二)平面镜作图题的类型和解法
1.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2.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
1)根据反射光线确定像的位置
2)根据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确定像的位置
3.确定物的位置
4.确定眼睛所观察的范围
1、平面镜的反射面和非反射面不能混淆,平面镜的非反射面要画上短斜线。
2、实际光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要画成实线,并且用箭头表示光行进的方向。实物用实线表示。
3、虚像、法线和光的反向延长线要用虚线表示。
4、为了表示实物和虚像的对称点,实物和虚像都要标上箭头或字母。
5、要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例:如图所示,S′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S
S′
例:为了观察井的深度,让与水平面成30度角的一束光能竖直照射到井底,如何放置平面镜?画出其中一条光线的光路图。
1、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1)根据像与物的位置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①作反射光线,找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其交点。
(2)根据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位置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①将像与物的对应点连接(虚线)。
②作此虚线的垂直平分线,即平面镜的位置。
③在平面镜的一侧画上短斜线。
②画法线。即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
③画平面镜。平面镜与法线垂直。
2.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
(1)根据反射光线确定像的位置
①画出物体上A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并分别画出反射光线。
A′
B′
A
B
②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并找到交点A`,交点即为物体上A点的像。
画出物体上B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并分别画出反射光线。
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并找到交点B`,交点即为物体上B点的像。
(2)根据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确定像的位置
①在物体上取关键点A,并过A点作到平面镜的垂线,并延长。
A
B
A′
B′
②在延长线上取点A′到平面镜的距离与A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为A的像点。
连接这两个对应点的位置就可以大致画出像的形状和位置了,如果还画不出来,可以多选几个对应点。
同样的方法作出B的像点B`。
3、确定物的位置
(1)根据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为发光点S的位置。
例:某发光点S所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光线如图所示,请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S
S′
S
(2)可利用反射光线先确定像的位置,再由像确定物的位置。
4、确定眼睛所观察的范围
例:用作图法在图中作出人眼(A)通过平面镜MN所能观察到的范围.
M
N
③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CM与BN,两入射光线所夹的范围即眼睛能观察到的范围。
A
C
B
分析与解
①过平面镜两端点M、N作法线.
②画反射光线MA和NA.
C
六、练一练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1、
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
3、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对玻璃板 放置。
、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关系.
、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竖直
到镜面的距离
大小
不能
虚
不变
平面镜成像实验
4、由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入射光线AB射在镜面MN上,如图所示,图中CD是由S发出的另一束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的位置.
M
N
A
B
C
D
S
i
r
M
N
A
B
C
D
S′
S
5、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第5题图
A
B
C
A′
B′
C′
本节知识小结
1、平面镜知识回忆
平面镜概念
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平面镜成像实验重现
3、平面镜的应用
成像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平面镜成像作图
平面镜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平面镜作图题
的类型和解法
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
确定物的位置
根据光的反射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
确定眼睛所能观察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