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0-19 08: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复习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知识梳理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结构
自转
公转
方向、周期、速度;地理意义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各圈层范围、特点
天体
系统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天体的分类
1、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实验室、太空垃圾、航天飞机……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超1250亿个)
其他恒星系
太 阳 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
最低
(二)天体系统
“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1.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B
2、能正确标注图中天体系统的名称的是( )
A.①太阳系 B.②银河系
C.③总星系 D.③地月系
C
(三)太阳系——八大行星
×
八颗行星顺序:水晶球,火烧木变土,天海边。
小行星带位置:火烧木生成的灰尘
充足的水分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四)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
●地球自身条件: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的特征,他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成因
什么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能量来源: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
②是大气、水、生物活动的动力
(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③生产、生活的能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
为什么四川盆地太阳辐射量最少
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最多
什么是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
主要类型:
黑子:
耀斑:
太阳光球出现的暗黑的斑点(周期:11年)。
太阳色球出现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
光球、色球、日冕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影响农业收成
 (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大)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影响地球磁场:
●作用于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影响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三、地球的运动
自 转
公 转
自转轴、
轨道平面
方向
周期
速度
地轴、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北半球:逆时针
南半球:顺时针
北半球:逆
南半球: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角速度:
线速度:
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西→东
西→东
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特征
相等(除N、S极点)
不等(赤道→两极递减)
一个太阳日:24时     (昼夜更替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1、在太阳系模式图中,代表地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2.下列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3、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
D
A
4、关于公转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地球从A点出发再次回到原地所需时间是一恒星年
D.地球公转轨道是正圆形
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使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
1.昼夜交替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地球自转
原因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为晨线
晨昏线:
昏线


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使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
①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
下图虚线表示原始方向,在图上用实线画出偏转方向
南半球
北半球
3.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特点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
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区时:
时区: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①、求时区之差
区时的计算
②、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区之差(东+西-)
时区数的计算
经度/15°=a
余数≤7.5,时区数=a  
余数﹥7.5,时区数=a+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日界线
①人文日界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确定原则上)以东西12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②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的经线,又称子夜线。0点经线以东是新的一天,以西是旧的一天。
172.5 E 180 172.5 W
东12区
西12区
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A、它是人为规定的,原则上是180° 经线
B、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度经线重合,出现了三处弯曲,穿越180度经线日期并不一定改变。
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
时间不变;日期加1天。
0
从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今天的范围
从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昨天的范围
结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0点经线到180度经线肯定是新的一天。
日期范围确定:
180°
0点(24点)
今天
昨 天
昨 天
B
O
A
该图阴影部分为5月1号,北京时间为
B
O
A
B
O
A
1、非阴影部分为5月2号:
5月1号
5月2号
0时
180°
120°E:
5月2号2时
2、非阴影部分为4月30号:
180°
0时
120°E
5月1号14时
南极
北极



66°34′
23°26′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北极星
黄赤交角:23°26′
公转平面---黄道面
自转平面---赤道面
赤道面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3 。26 ' N
23 。26 ' S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9.23)
冬至(12.22)
0 。
春分(3.21)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在示意图上画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并在相应的位置标出二分二至。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划分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纬度差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季节变化:
日期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一年最大值
一年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南半球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北半球 
①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纬线(H=90 )向南北两侧递减
应用1:北回归线以北某地想建南北两幢高均为h米的楼房,要想使北面的楼房最低层在一年中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楼房的间隔最短应为多少?
解析:冬至日南楼的影子最长
图中H为冬至日该地(纬度为α) 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90°- │ α+23 26′│
据图:L=h × cotH
H
h米
L
N
S
应用2: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即集热器的倾角应该为多少?
23°26′N
23°26′S

°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长
昼渐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3.21前后(春分)
6.22前后(夏至)
9.23前后(秋分)
12.22前后(冬至)
3.21前后(春分)
昼最长
昼最短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
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光照图的判读
太 阳 光 线
B
D
.
.
N
S
冬至日
B
.
A
太 阳 光 线
B
D
.
.
180
春秋分日
北极
南极
春秋分日
太 阳 光 线
B
.
.
夏至日
N
S
B
.
读图,日期相同的太阳光照图是 ( )
B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中A、B点终年昼夜平分,此刻C点(纬度数23°26′)太阳高度为90°。据此在下面圆圈中完成太阳光照图。
(1)画出赤道、地轴和地球自转方向
(2)画出太阳光线、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依据: 和 的变化
划分
气候四季
我国传统:以 为起点
西方:以 为起点
(北半球)
春季 月
夏季 月
秋季 月
冬季 月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四立
二分二至
3、4、5
6、7、8
9、10、11
12、1、2
赤 道
00
23°26′
北 回 归 线
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南 极 圈
900
900
热 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66°34′
66°34′
23°26′
四、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地壳
由岩石组成,坚硬
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地幔(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软流层为熔融状态
其余组成是固态
地核(内、外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组成:外核是液态
内核可能是固态
岩石圈
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大气圈: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莫霍界面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B
大气圈
A
C
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