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7课 近代的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7课 近代的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训练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5: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的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单选题
1.在历史上,有的印度教徒为宗教许愿把自己的孩子作为祭品投入恒河;向神祈子的妇女必须将此后所生的一个孩子投入恒河中还愿;中、西部印度还盛行杀害女婴。英印政府两次颁布法令将杀婴定为杀害罪。这些行为逐渐被消灭。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
B.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改造印度文化
C.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
D.英国统治印度说明了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
2.1820—1850年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 1823年,英国议会通过相关司法条例,规定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此后,英国被迫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变换统治方式。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统治(  )
A.顺应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的变化 B.削弱了当地地主资产阶级对议会的控制
C.根据澳大利亚的实际主动进行调整 D.遏止了自由移民大批涌入澳大利亚
3.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4.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A.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源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5.据统计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全部黄金产量大约价值1.2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盎司黄金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制品流往广州。对于大量黄金流入中国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外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 B.反清势力用金钱支持太平天国
C.中国在对澳贸易的出超地位 D.在澳华工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
6.下图为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最早的唐人街街景(在今墨尔本)。当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的主要目的是
A.开采金矿 B.开拓种植园 C.修建铁路 D.建设港口
7.下表西方黑奴贸易废除情况表,由此可推知,黑奴贸易终结主要是因为
1807年后 英美法先后宣布禁止黑奴贸易,但黑奴贸易禁而不止
1861—1865年 美国南北战争使大西洋黑奴贸易的根基发生了彻底的动摇
1890年 布鲁塞尔国际会议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黑奴贸易最终划上了句号
A.工业革命与黑奴贸易的矛盾 B.国际会议通过立法方式推动
C.各国政府先后采取措施推动 D.黑人奴隶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8.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人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B.美洲劳动力的缺失
C.奴隶贸易完全禁绝 D.美英等国欲壑难平
9.《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10.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导致
C.工业革命开展产生的影响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11.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民纷纷逃离海外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
12.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13.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4.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5.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16.有学者认为,“澳洲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洲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 B.遏止了中西文化融合现象的出现
C.奉行独立自主和闭关锁国政策 D.深受济世安民思想的影响
17.“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欧洲移民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工业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18.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
19.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天朝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20.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21.下表为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中国劳工数据(单位:人)
年份 1849 1850 1852 1854
输出人数 323 447 18 434 25 063
据此推知(  )
A.导致了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B.解决了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问题
C.华工为美国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D.通商口岸开放直接导致劳工输出激增
22.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运送到美洲,黑奴贸易随即开始,盛行了三个多世纪。通过黑奴贸易,殖民者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天赋人权理念深入人心 B.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C.种族歧视问题得到解决 D.非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3.“清朝光绪年间,巴西政府曾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与清朝官员商谈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古巴、秘鲁分别签订《古巴华工条款》和《中秘通商条约》,一些华工到达古巴、秘鲁等地以后,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1879年,巴西总理派遣使节喀拉多来华……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这说明清政府对巴西关于华工移民的商谈和要求(  )
A.持非常消极和谨慎的态度 B.因应对“三国干涉还辽”无暇顾及
C.提出了提高华工政治地位的条件 D.因古巴和秘鲁华工的抵制而拒绝
24.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25.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26.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后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27.1870年后,随着“淘金热”的降温,许多华人矿工投身其他产业。下面漫画反映了(  )
漫画为1888年发表在《墨尔本潘趣》杂志上的《黄色浪潮》。
(该漫画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美国采取排华政策,大量加州华工离境。在这幅图画中,山姆大叔冷漠地叼着烟卷,坐看华人离开美国。而由无数颗头颅构成的跨越太平洋而来的华人浪潮则如长蛇蜿蜒游走。每一个华人的面孔都是狰狞而贪婪的,他们的手被丑化成禽兽才有的爪子,争先恐后死死攀住一块陆地,而这块陆地上写着“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白人期望美国的华工涌入澳大利亚
B.华人缺乏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
C.澳大利亚的白人眼中的华工形象建立在“物种入侵”基调上
D.美国与澳大利亚争夺华工的矛盾愈演愈烈
28.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29.下图为一张百年前墨西哥华工的照片,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信息不包括
A.华工在美洲可能有太多的辛酸 B.华工的出现纯粹是个人的原因
C.华工参与了近代墨西哥的开发 D.该照片体现了殖民侵略的血腥
30.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美国向欧洲输出资本等做为重要论据,该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D.工业文明的崛起
二、材料分析题
31.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
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勾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丈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断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33.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ロ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ロ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ロ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エ。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认同问题的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英属印度殖民政府通过立法等强制手段,逐步取缔印度人杀害女婴的陋习,一定程序上反映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的助手,客观上改造了印度文化,C项正确;杀害女婴不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全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毁灭”了印度传统文化的说法绝对,A项错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目的在于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而非改造印度文化,B项错误;文明是多元的,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不能说明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D项错误。
2.A
【详解】
“流放到澳大利亚的犯人为10万人左右,而自由移民高达20万人以上”反映了澳大利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由移民数量超过了流放犯人的数量,进而出现了阶级差别,为此英国政府改变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方式,故A项正确;“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地区分别建立起5~7人的立法会议” 此后又被迫进行一次次改革,这间接表明当地地主资产阶级控制议会的力量日益膨胀,排除B项;C项错在“主动”,题干中所提及的“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是被动的;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4.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受殖民扩张的影响,形成混血文化,后在独立浪潮后出现多种文化混合的现象,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说法无关,B项排除;材料中的美洲不光单指美国,C项排除;美洲的文化传统并未消失,D项排除。故选A。
5.D
【详解】
材料反映了1854--1870年,大量黄金从澳大利亚输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出国华工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多为殖民者欺骗、掠夺、贩卖而置身异国,在外国进行艰苦劳动工作,并将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故选D;鸦片战争后列强主要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后,而且材料并未体现出投资,故排除A;材料反映出1856年大量黄金流往广州,但当时广州并不属于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故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澳洲的黄金输入中国,没有中国输出的情况,无法得出“出超”的结论,故排除C。
6.A
【详解】
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入国内,吸引了大量华工前往澳洲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华工集中采矿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唐人街,故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7.A
【详解】
据材料“美国南北战争,1890年黑奴贸易最终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殖民地与劳动力,黑奴贸易的终止有助于提供广阔的劳动力与市场,故选A项;国际会议的推动为黑奴贸易的结束提供了重要保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各国政府的先后推动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黑奴贸易的终结,而未涉及到黑人奴隶的反抗斗争,排除D项。
8.C
【详解】
华工被运往美洲是因为美洲劳动力不足,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黑奴贸易又逐步被禁止,在此情况下,为了利润最大化,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强迫手段把华工运往世界许多地方。C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其原因,不符合题意。
9.B
【详解】
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B项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B
【详解】
美洲和澳洲人口构成的变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B项;ACD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1.B
【详解】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的原因是欧洲长期征服美洲的结果,故B正确;根据题干可知,A、C都是1500—1800年间美洲人口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D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人口迁徙(殖民活动)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量土著居民丧生,方便了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是迅速创建起来的,B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世界人口分布并非因此趋于平衡,C项错误;美洲、大洋洲人口锐减,促进了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D项错误。
13.B
【详解】
从材料中的“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说明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说明郭嵩焘的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郭嵩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利益,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排除D项。
【点睛】
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在郭嵩焘的思想中,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14.C
【详解】
通过材料可知“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欧洲、美洲、非洲人种组成了最终的美洲,所以移民最终改变了美洲的人种组成,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非洲人流入美洲,无法体现世界各大洲彼此之间形成了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排除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5.C
【详解】
1851年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必将使大量的黄金落入殖民者的腰包,从而为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积累更多的资本,有利于解决工业资产阶级的资金短缺问题,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实现跨洋资源整合在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即已实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全球自由贸易网络的构建问题,故B项错误;当时澳大利亚淘金热潮主要吸引的是来自欧美和亚洲的劳工,故D项错误。
【点睛】
16.A
【详解】
据材料“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可知,澳洲淘金华工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A项正确;B项所述与“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不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淘金华工建立独立国家,更体现不出其“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主旨是澳洲淘金华工深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其“济世安民”的思想,排除D项。
17.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移民由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现象到全球的普遍现象,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移民多数是自愿发生,并非国际组织推动,排除D。
18.A
【详解】
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点睛】
19.C
【详解】
从题干中的“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可知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天朝上国的尊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20.A
【详解】
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1.C
【详解】
大量华工输入美国,促进美国的开发,这是毫无疑问的,故可选C;题干中通过香港输出至加利福尼亚的劳工数量并不能反映香港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故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量的中国劳工输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未反映出是否能解决加利福尼亚劳动力匮乏的问题,故可排除B;《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不包括香港,故可排除D。
22.B
【分析】
【详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自由竞争阶段,西方国家要求把亚非拉等地变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黑奴贸易到19世纪中后期基本停止,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黑奴贸易仍然有利可图。
23.A
【详解】
据材料“受到当地种植园主的不公正待遇”“并未涉及华工移民巴西的问题”,可知A项符合题意;“三国干涉还辽”此时尚未出现,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D两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
24.B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殖民主义者对拉丁美洲进行大肆劫掠,屠杀原住民,导致拉丁美洲人口的减少,故B正确;英国的殖民扩张顶峰期是18世纪,故A错误;奴隶贸易的盛行会导致非洲人口减少,不是欧洲,故C错误;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故D错误。
25.A
【详解】
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
26.B
【详解】
据材料“原产自印度”“带到巴西、海地等地区”“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享受的调味品”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伴随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进行,不同大洲之间经济往来较多,B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反而拉大了贫富国家差距,排除D项。
27.C
【详解】
漫画名为《黄色浪潮》,意味着当时澳大利亚的白人认为华工会跨越太平洋涌向环境与美国西部类似的澳大利亚,从而令黄种人在澳大利亚更加“强势”,这清晰地表达了澳大利亚的白人对华人涌入的担忧,C项符合题意;据漫画说明可知A、D两项不符合题意;“1870年后……许多华人矿工投身其他产业”反映了华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故B项错误。
28.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军对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给予较高评价,甚至称他们是“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这一赞誉充分证明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非常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中国劳工主要做后勤服务,很少参与战争,排除A项;一战中,大量的华工被派往欧洲,主要是因为法国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而不是法国缺少兵力,排除B项;题干中法国将军福煦对华工给予较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大,“华工技术水平高”反映的是问题的表象,排除C项。
29.B
【详解】
近代华工被运到美洲等地是殖民者的侵略行为所致,故B项不是原因,符合题目要求;其他几项都是华工与墨西哥关系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
30.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是一个整体,所以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美国向欧洲输出资本等做为重要论据,该论文主题最有可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A。
31.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
32.(1)影响:①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中国江南地区;②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③建立新兴国家。
(2)作用:①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文化的传播;②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③美洲多元文化并存;④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
【详解】
(1)影响:①根据材料“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中国江南地区;②根据材料“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可知,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③根据材料“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可知,建立新兴国家。
(2)作用:①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丈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可知,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文化的传播;②根据材料“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可知,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③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同时并存,美洲多元文化并存;④根据材料“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断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可知,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
33.(1)示例1: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
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
【详解】
(1)本小问相对开放,可赞成也可反对,理由符合当时的史实即可,如投赞成票理由:华人数量多,抢占了美国白人的工作机会;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法融人美国社会;清政府国力衰弱,无力保护本国国民。示例2:投反对票理由:华人勤劳可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没有耗费公共资源;排斥华工不符合美国自由、平等的宪法精神。
(2)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坚决摒弃狭隘的文化观念;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