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银川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5:4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两条原则。其意在( )
A.消除商朝政治的影响 B.确保周王室王权至上
C.消除周王室内部矛盾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2. 西周曾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分封这些王室成员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异姓贵族作乱 B.平息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C.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拱卫周王室
3. 如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
“海内皆臣” 的实现前提是:( )
A.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B.六王毕,四海一
C.以法制国,法不阿贵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4.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巩固国防
C.防范内乱 D.减轻百姓的负担
5. 秦统一六国后,“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这反映了( )
A.三纲五常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6. 假如你在东晋时期,下列哪种社会身份会严重制约你个人的政治发展( )
A.庶族富裕人家子弟 B.士族地主
C.军队将领 D.皇家外戚力量
7.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不可以说明( )
A.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特权阶级
B.科举制的录取比例极低
C.科举制有利于选官趋向公平化
D.科举制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8. 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下列哪位皇帝执政时无需考虑这一矛盾(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9. 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都要参与到劳动中去,有社会分工并各司其职。作为神祇之王、主宰着整个宇宙的宙斯,在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众神的制约。这反映出古希腊( )
A.神的意志高于一切 B.形成了崇拜神话人物的情结
C.诸神是人类的奴隶 D.神话传说是现实政治的集中反映
10.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贵族
11.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的内容是:“(期满后)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镣铐)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十二铜表法保留了部分私刑 B.十二铜表法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十二铜表法只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十二铜表法内容陈旧过时,相对保守
12. 下面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政府(内阁)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在议会中的作用逐渐加强 B.内阁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C.内阁取代议会成为立法机构 D.议会已转向对内阁首相负责
13. 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明显违背启蒙思想中的(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 C.财产平等 D.三权分立
14. 某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并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与这部宪法在法理上最接近的宪法是 ( )
A. 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5.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 )
A.德意志地区工农业极不发达 B.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的较晚
C.德意志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D.德意志地缘政治环境恶劣
16. 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两白银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近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苏州为商埠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7.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既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其进步性体现在( )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建立圣库制度
C.禁止妇女缠足 D.洪秀全分封诸王
18.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我国强行投资设厂。甲午战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这一规定( )
A.使日本控制了中国重工业 B.使中国民间手工业完全破产
C.使中国开始产生机器大工业 D.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产业
19. 19世纪末的中国已经强邻环伺,山河破碎。下图是1898年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刊登的一副彩色画片,以漫画的形式,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蛋糕,将中国的豆剖瓜分的危局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洋务运动正式宣告破产
C.近代中国只能任强人宰割 D.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矛盾重重
20.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21.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关于这一法案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成文宪法
B.设立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C.在法津上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
D.中华民族从此实现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22. 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万众一心,誓灭倭寇”
③“还我青岛”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3.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盆凉水。材料中“灵丹”的指 ( )
A.“德先生”和“赛先生” B.三民主义 C.实业救国 D.马克思主义
24. 孙中山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也使孙中山看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认识到了西方政治的弊端。而这时十月革命爆发,使他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并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在这次大会上( )
A.有众多共产党员参加了会议 B.会议决定正式开始北伐进军
C.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思想 D.国共之间完全消除了政治分歧
25. 下图为1929年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路线图。1929年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由此可知,当时(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了革命的发展
B.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C.毛泽东等贯彻实施了中央的正确决策
D.瑞金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26. 下列革命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井冈山——抗战时期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B.遵义——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延安——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方针
27. 抗战爆发后,下表是延安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包括国民党统一拨款和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大量捐款,由此可推知( )
项目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合计
全部岁入% 100 100 100 100 100
外援% 77.2 51.69 85.79 70.5 82.42
其他% 22.8 48.31 14.21 29.5 17.58
A.国民党对边区的支持逐渐加强 B.大生产建设的必要性
C.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失败 D.边区财政主要依靠海外捐助
28. 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请问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中哪一句是写于解放战争 ( )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 B.② C.③ D.④
29. 1940年6月7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创办了机关报——《太岳日报》。该报曾先后发表了《边区文化建设决定》《和川:取消牙行,实行交易员制》等报道,以及《为实现民主而斗争》《把“二流子”动员到生产中去》等文章。这些报道和文章( )
A.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
C.立足于提升人民的政治地位 D.体现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的宣传方针
30.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希望他们“能于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在这一指示中主要体现了我军对敌作战的哪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 )
A.正面突击,兵贵神速 B.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C.围城打援,运动作战 D.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II卷( 总分40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面对东北自然灾害频繁的现状,1920年吉林省成立省公署筹办赈灾委员会,办理全省管赈事物。在灾情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报灾体制,加强对勘报程序的监管力度。面对灾区粮食匮乏的局面,拨发赈粮和钱款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救济方式。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各地政府也都设赈灾处进行募捐。有的地方在灾后设立了施粥厂以解民食之难。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灾民,政府为饥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以达到救济灾民的目的。但是由于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战乱纷争导致国家的整体御灾能力不高。
——摘编自王虹波《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社会应对研究》
材料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带领救灾人员奋战在抗震的第一线。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成为救灾行动的主力。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是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灾后的一年时间内国家向灾区调拨了550多亿人民币,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后盾。对于中国政府的救灾,很多国外报道在评价中写道:“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
——摘编自张楠《中国共产党抗震救灾思想与实践研究》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东北救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汶川地震救援被评价为“无与伦比”的原因。(8分)
(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6分)
32. 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的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何不同。(8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法制建设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的关系(4分)。
答案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两条原则。其意在( D)
A.消除商朝政治的影响 B.确保周王室王权至上
C.消除周王室内部矛盾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2. 西周曾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分封这些王室成员的主要目的是( D )
A.防止异姓贵族作乱 B.平息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C.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拱卫周王室
3. 如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 的实现前提是:(B )
A.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B.六王毕,四海一
C.以法制国,法不阿贵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4.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主要目的是 ( B )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巩固国防
C.防范内乱 D.减轻百姓的负担
5. 秦统一六国后,“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这反映了( B )
A.三纲五常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皇位世袭
6. 假如你在东晋时期,下列哪种社会身份会严重制约你个人的政治发展( A )
A.庶族富裕人家子弟 B.士族地主
C.军队将领 D.皇家外戚力量
7. 如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不可以说明( B )
A.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特权阶级
B.科举制的录取比例极低
C.科举制有利于选官趋向公平化
D.科举制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8. 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下列哪位皇帝执政时无需考虑这一矛盾( D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9. 在古希腊神话中,诸神都要参与到劳动中去,有社会分工并各司其职。作为神祇之王、主宰着整个宇宙的宙斯,在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众神的制约。这反映出古希腊( D )
A.神的意志高于一切
B.形成了崇拜神话人物的情结
C.诸神是人类的奴隶
D.神话传说是现实政治的集中反映
10.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B )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贵族
11.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的内容是:“(期满后)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拴住,但(镣铐)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十二铜表法保留了部分私刑 B.十二铜表法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十二铜表法只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十二铜表法内容陈旧过时,相对保守
12. 下面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政府(内阁)议案在议会被否决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变化反映出( A )
A.内阁在议会中的作用逐渐加强
B.内阁与议会的矛盾不可调和
C.内阁取代议会成为立法机构
D.议会已转向对内阁首相负责
13. 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明显违背启蒙思想中的 ( B )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 C.财产平等 D.三权分立
14. 某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光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并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与这部宪法在法理上最接近的宪法是 ( B )
A. 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5. 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造成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 C )
A.德意志地区工农业极不发达
B.工业革命在德国开展的较晚
C.德意志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D.德意志地缘政治环境恶劣
16. 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 C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两白银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近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苏州为商埠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7.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既有进步性和革命性,又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其进步性体现在(C )
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建立圣库制度
C.禁止妇女缠足 D.洪秀全分封诸王
18.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我国强行投资设厂。甲午战后,《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这一规定 ( D )
A.使日本控制了中国重工业
B.使中国民间手工业完全破产
C.使中国开始产生机器大工业
D.进一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产业
19. 19世纪末的中国已经强邻环伺,山河破碎。下图是1898年法国《小巴黎人》杂志刊登的一副彩色画片,以漫画的形式,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蛋糕,将中国的豆剖瓜分的危局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 ( D )
A.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洋务运动正式宣告破产
C.近代中国只能任强人宰割
D.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矛盾重重
20.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B )
A.民国从未试图过要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B.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C.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消息未到达农村
D.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21.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关于这一法案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无产阶级成文宪法
B.设立宪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C.在法津上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
D.中华民族从此实现了真正的民主自由
22. 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万众一心,誓灭倭寇””
③“还我青岛”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3.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盆凉水。材料中“灵丹”的指 ( A )
A.”德先生“和”赛先生“ B.三民主义 C.实业救国 D.马克思主义
24. 孙中山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运动均以失败告终,也使孙中山看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认识到了西方政治的弊端。而这时十月革命爆发,使他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并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在这次大会上:( A )
A.有众多共产党员参加了会议 B.会议决定正式开始北伐进军
C.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共的思想 D.国共之间完全消除了政治分歧
25. 下图为1929年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路线图。1929年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由此可知,当时(A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了革命的发展
B.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C.毛泽东等贯彻实施了中央的正确决策
D.瑞金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26. 下列革命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C )
A.井冈山——抗战时期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B.遵义——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延安——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西柏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的方针
27. 抗战爆发后,下表是延安边区的主要财政来源,包括国民党统一拨款和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大量捐款,由此可推知(B )
项目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合计
全部岁入% 100 100 100 100 100
外援% 77.2 51.69 85.79 70.5 82.42
其他% 22.8 48.31 14.21 29.5 17.58
A.国民党对边区的支持逐渐加强
B.大生产建设的必要性
C.日军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失败
D.边区财政主要依靠海外捐助
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请问下列毛泽东诗词名句中哪一句是写于解放战争 (D )
①“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②“黄洋界(井冈山)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③“更喜氓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A.① B.② C.③ D.④
29. 1940年6月7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创办了机关报——《太岳日报》。该报曾先后发表了《边区文化建设决定》《和川:取消牙行,实行交易员制》等报道,以及《为实现民主而斗争》《把“二流子”动员到生产中去》等文章。这些报道和文章(D )
A.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
C.立足于提升人民的政治地位
D.体现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的宣传方针
30.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了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希望他们“能于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在这一指示中主要体现了我军对敌作战的哪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C )
A.正面突击,兵贵神速 B.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C.围城打援,运动作战 D.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II卷( 总分40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面对东北自然灾害频繁的现状,1920年吉林省成立省公署筹办赈灾委员会,办理全省管赈事物。在灾情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报灾体制,加强对勘报程序的监管力度。面对灾区粮食匮乏的局面,拨发赈粮和钱款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救济方式。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各地政府也都设赈灾处进行募捐。有的地方在灾后设立了施粥厂以解民食之难。针对有劳动能力的灾民,政府为饥民提供就业的机会,以达到救济灾民的目的。但是由于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战乱纷争导致国家的整体御灾能力不高。
——摘编自王虹波《1912-1931年间东北灾荒社会应对研究》
材料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级党组织带领救灾人员奋战在抗震的第一线。救灾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成为救灾行动的主力。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是汶川大地震救灾行动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灾后的一年时间内国家向灾区调拨了550多亿人民币,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后盾。对于中国政府的救灾,很多国外报道在评价中写道:“中国式救援无与伦比”
——摘编自张楠《中国共产党抗震救灾思想与实践研究》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东北救灾的特点。(6分)
答:特点:1.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主要由地方政府主持救灾。
救助的方式多样,既有下拨钱粮,也有为饥民提供救业等间接救助方式。
受时局所限,整体的救灾水平不高,不能完全解决灾区人民的灾后重建工作。
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
重视对救灾过程的监管,救灾程序严格。
灾情严重且频繁,救灾任务繁重,资金物资均十分紧缺。(2分*3)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汶川地震救援被评价为“无与伦比”的原因。(8分)
答:原因:
灾情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及时救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团结齐心,对灾区人民进行了无私无畏的救助与灾后重建。
尽管灾情空前严重,但灾后重建等工作仍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并未引发严重的社会混乱和次生灾情。
救助力量真正做到了全社会总动员,政府、军队和民间力量实现了密切配合。
通过及时救助,使灾区人民得到了有效安置与信心重建。(2分*4)
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6分)
答:原则:1.在自然灾害面前,坚持实事求是,信息公开,不瞒报,不虚报。
在灾害救援方面要把政府救助和民间救助相结合,实现全社会全方位的灾害救援。
应建立完善的灾害预防与上报体系,坚持防患于未然。
在灾区重建方面,应坚持专款专用,坚决杜绝以救灾为名的各类腐败现象。
对灾民的救助应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先救人,后救物。(2分*3)
32. 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的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8分)
答:特征:
古代中国:1.重视将道德与法制相结合,德主刑辅。 2.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重视法制的社会公平性。
历代王朝均高度重视法律的颁行。4.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性,强调对特殊案犯的酌情对待。 (2分*2)
古代罗马:1.重视针对不同案情的区别性判定。轻罪轻罚,重罪重罚。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量刑依据社会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3.重视私法建设,忽视公法建设。4.与时俱进,法律的类型与内容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2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何不同。(8分)
答:不同:1.古罗马工商业发达,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中国则是小农经济发达,是典型的农业帝国。
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中国则是封建专制社会。
古罗马重视人文主义,强调自然法属性,中国重视社会伦理,强调君权至上,国家至上。
古罗马法治大于人治,中国人治大于法治。
古罗马以基督教思想治国,中国则以儒家文化治国。 (4分*2)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法制建设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的关系(4分)。
答:关系:
法制建设是人类文明的的一部分,法制的进步,往往能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法制越发达的国家,文明水平越发达。
不同的社会文明类型往往具有不同的法制体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也会大大促进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2分*2)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