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
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
A. 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 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
C. 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 D. 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
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 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 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 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A. 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 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 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死刑),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此外,他还总结维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复核。这表明
A. 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 B. 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
C. 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 D. 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
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 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 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 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C. 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D. 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当年玄奘西游取经, 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唐太宗崇佛 , 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②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了印度的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③表明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 主张兼收并蓄④玄类取回的经书使用了活字印刷技术, 在民间广泛流传(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材料认为( )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 D. 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
A. 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 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 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 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 兼收并蓄 B. 风格单一 C. 反映市民生活 D. 固守传统
关于唐代文学,时人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材料反映出当时
A. 语言革新与儒学复兴相互促进 B. 吸收佛道文化的精髓
C. 强化文道合一的政治教化功能 D. 南北文化整台的趋势
(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六匹骏马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唐高宗)乾陵石刻的天马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唐高祖)献陵的石虎、(唐德宗)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雄健有力。这类作品()
A. 体现了大唐气象的豪迈闳放 B. 说明了宗教雕刻艺术的高超
C. 反映了帝陵礼制色彩的淡化 D. 展现出统一国家的繁荣富强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
材料一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概括其作用。
材料二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至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朝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 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卑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涅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品、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材料四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朝曾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根据上述材料,从历史条件、双边关系和相互影响方面评述唐朝的对外政策。(要求:表述要成文,限180字左右。)
1.C2.B3.D4.A5.A6.C7.C8.D9.D10.C11.B12.A13.A14.D15.A
16.(1)措施:统一说汉语,朝中禁止鲜卑语。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2)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日后隋统一创造了条件。
17.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