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培优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培优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10 15: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秋人教化学九上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培优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石灰石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3、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的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4、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理念的是 (  )
5、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
A.煤焦油 B.润滑油 C.柴油 D.煤油
6、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
A.氢能源汽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
7、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滤纸片和乒乓球片切勿取大块
B.实验过程中要从侧面观察现象
C.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8、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氮气 B.氢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9、依据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中的a处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中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0、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化石能源  B.风能  C.太阳能  D.潮汐能
1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
A.CH4 H2 CO B.CH4 CO H2
C.CO CH4 H2 D.H2 CH4 CO
12、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氢能 B.太阳能 C.生物质能 D.石油
13、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二、填空题。
14、最近,各地频发的火灾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1)下列行为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的是    。
A.在加油站使用明火
B.商场私自乱拉电线
C.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
D.及时更新老化电线
(2)金属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或水扑救,因为二者均可与镁反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固体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金属镁着火时,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15、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在扑火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16、某气雾剂厂车间内铝粉起火,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6H2O2Al(OH)3+3H2↑。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其实,有些物质起火也不能用水灭火,例如           (举一例)。
17、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有很多,如:
a.6CO2+6H2OC6H12O6+6O2
b.CO2+3H2CH3OH+H2O
c.CO2+CH4CH3COOH
d.2CO2+6H2C2H4+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___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
18、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B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图C是浓硫酸的稀释操作,甲中的液体是____________;
(4)图B实验中,热水作用是隔绝空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E实验,A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6)图F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
三、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燃烧的发生条件,他们首先根据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分别猜想燃烧的发生条件有:
甲同学:一定要有可燃物;
乙同学: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他们根据手中已有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来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其过程如下:
(1)甲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木炭、石块、酒精、水、火柴、酒精灯、镊子。
他的实验方案是: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木炭和石块同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木炭能燃烧,石块不能燃烧,所以得出结论:燃烧一定要有可燃物。
(2)乙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蜡烛、火柴、酒精灯、集气瓶。请你帮助乙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过程、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酒精灯、火柴、纸杯、水、坩埚钳。请你帮助丙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过程、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只能使用题目中的仪器和药品,但不限制药品、仪器的数量和规格)
四、计算类综合题。
20、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2021秋人教化学九上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培优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石灰石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B 
2、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操作不当就会产生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答案】B 
3、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的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她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的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答案】D 
4、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理念的是 (  )
【答案】D 
5、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
A.煤焦油 B.润滑油 C.柴油 D.煤油
【答案】A 
6、使用下列交通工具出行,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  )
A.氢能源汽车 B.共享单车 C.电动汽车 D.柴油汽车
【答案】D
7、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滤纸片和乒乓球片切勿取大块
B.实验过程中要从侧面观察现象
C.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答案】D
8、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氮气 B.氢气 C.氦气 D.二氧化碳
【答案】B 
9、依据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b中红磷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中的a处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中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答案】A 
10、以下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化石能源  B.风能  C.太阳能  D.潮汐能
【答案】A 
1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
A.CH4 H2 CO B.CH4 CO H2
C.CO CH4 H2 D.H2 CH4 CO
【答案】C
12、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氢能 B.太阳能 C.生物质能 D.石油
【答案】D
13、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答案】C
二、填空题。
14、最近,各地频发的火灾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1)下列行为不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的是    。
A.在加油站使用明火
B.商场私自乱拉电线
C.除夕夜燃放烟花爆竹
D.及时更新老化电线
(2)金属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或水扑救,因为二者均可与镁反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一种固体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金属镁着火时,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答案】(1)D  (2)2Mg+CO22MgO+C 用沙土盖灭
15、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在扑火行动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可燃物;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
(2)“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BD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库、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引发爆炸
D.发现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通气
【答案】(1)可燃物,氧气;(2)BD。
16、某气雾剂厂车间内铝粉起火,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Al+6H2O2Al(OH)3+3H2↑。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其实,有些物质起火也不能用水灭火,例如           (举一例)。
【答案】(1)2H2+O22H2O  (2)油类着火(合理即可)
17、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有很多,如:
a.6CO2+6H2OC6H12O6+6O2
b.CO2+3H2CH3OH+H2O
c.CO2+CH4CH3COOH
d.2CO2+6H2C2H4+4H2O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___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
【答案】a c 
18、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A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B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图C是浓硫酸的稀释操作,甲中的液体是____________;
(4)图B实验中,热水作用是隔绝空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E实验,A中液体变红,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6)图F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引流 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供热量,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浓硫酸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能溶于水
三、实验题。
19、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燃烧的发生条件,他们首先根据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分别猜想燃烧的发生条件有:
甲同学:一定要有可燃物;
乙同学: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他们根据手中已有的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来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其过程如下:
(1)甲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木炭、石块、酒精、水、火柴、酒精灯、镊子。
他的实验方案是: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木炭和石块同时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木炭能燃烧,石块不能燃烧,所以得出结论:燃烧一定要有可燃物。
(2)乙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蜡烛、火柴、酒精灯、集气瓶。请你帮助乙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过程、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酒精灯、火柴、纸杯、水、坩埚钳。请你帮助丙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写出实验过程、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只能使用题目中的仪器和药品,但不限制药品、仪器的数量和规格)
【答案】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分别点燃两支蜡烛,用集气瓶罩住其中一支,发现被集气瓶罩住的蜡烛慢慢熄灭了,没有被罩住的蜡烛仍在燃烧,所以得出结论: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合理即可)
(3)用坩埚钳分别夹住两个纸杯,其中一个纸杯里面放有一杯水,将两个纸杯同时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没有放水的纸杯很快燃烧,放有水的纸杯没有燃烧,所以得出结论: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合理即可)
四、计算类综合题。
20、我国科学家合成出羟基磷灰石[Ca5(OH)(PO4)3](相对分子质量等于502)超长纳米线,成功地研制出新型耐火纸。在1000℃的高温下,这种耐火纸仍然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使“纸能包住火”成为现实。
(1)羟基磷灰石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是多少(列出计算式即可)。
(2)1000℃时,羟基磷灰石在氧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用耐火纸包住燃烧的火焰,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什么。
【答案】(1)四; (2);
(3)温度没有达到羟基磷灰石的着火点;
(4)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