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单选题
1.下列仪器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A.试管 B.集气瓶 C.量筒 D.烧杯
2.2019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列情景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彩旗飘扬 B.气球升空 C.声音远扬 D.礼炮轰鸣
3.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块状固体取用 B.给液体加热
C.倾倒液体 D.点燃酒精灯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酒精燃烧 C.石蜡熔化 D.干冰升华
5.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A.O2供给呼吸 B.用粮食酿酒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
6.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配置氯化钠溶液时,先量取水倒入烧杯中,再称量氯化钠固体加入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后加质量大的砝码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7.某实验小组在配制氯化钾溶液过程中,用托盘天平称量 3.5g 氯化钾时(1g 以下用游码),称量后发现氯化钾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所称氯化钾的实际质量为
A.4.0g B.2.5g C.3.0g D.3.5g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能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C.氮气难溶于水 D.铜是红色的
9.小蕊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部分性质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正确的是
A.用镊子向锥形瓶中加入几块大理石 B. 用手捂住锥形瓶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紫色石蕊溶液 D. 用酒精灯给盛有石蕊溶液的试管加热
10.某同学加热2-3毫升食盐水,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食盐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⑤①②
11.某同学加热2~3 mL蒸馏水,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①点燃酒精灯加热;②擦拭试管外壁;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里加2~3 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③⑤①② D.④⑤②③①
12.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小樱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比空气中的多,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收集证据 D.结论与解释
二、填空题
13.某化学小组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
(2)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由此可知、蜡烛的____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为了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同学们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却发现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固体,下列同学的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B.请教老师,了解生成黑色固体的原因
C.上网查蜡烛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组成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14.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以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颜色 ②状态 ③气味 ④味道
(1)厨房里的糖水和盐水______。
(2)氧气和水______。
(3)铜丝和铁丝______。
(4)医用酒精和水______。
1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
(1)实验室加热烧杯里的液体时,烧杯底部应垫放_________;
(2)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_________。
16.请填空。
(1)实验室现有 5mL、10mL、20mL、50mL、100mL 的量筒,现要量取 15mL的盐酸,应该选择_____的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保持水平。
(2)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________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17.仪器的用途: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长时间夹持试管加热的仪器是______;
(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
(3)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______。
三、简答题
18.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
(1)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可燃性,去一段镁条,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如图①,描述镁带燃烧的现象_____,则镁带燃烧发生的变化是_____(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下同),理由是_____;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如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由此说明化学变化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9.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加热仪器,某兴趣小组同学对酒精灯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焰心温度最低。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
(Ⅱ)定量研究
乙同学用注射器抽取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气体,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见下表),丙同学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定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温度(见下表)。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灯芯和焰心交界处 氧气体积分数 5.93% 5.29% 6.53%
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温度/℃ 236 243 240
(2)乙、丙同学多次进行测量的目的是_____。
(3)火柴梗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含量是14.0%,着火点是270℃,结合上表谈谈你对“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的认识_____。
(4)如果考虑抽气时空气的影响,则乙同学测出的氧气浓度比焰心的实际氧气浓度_____。(填“高”或“低”):另外乙同学所测氧气的体积分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_;②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A、试管是较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主要用于收集气体,也可用作燃烧实验的反应容器,不符合题意;
C、量筒的用途只是量度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反应容器,符合题意;
D、烧杯是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也可用于物质溶解,不符合题意。故选C。
2.D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A、彩旗飘扬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气球升空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声音远扬是声音的传播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礼炮轰鸣包含着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C
【解析】A.块状固体取用,需要先将试管横放,再慢慢竖立起来,否则会打破试管,选项错误。
B.给液体加热,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选项错误。
C.倾倒液体,标签向手心,试剂瓶瓶口紧挨试管口,瓶塞倒放,选项正确。
D.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否则容易发生火灾,选项错误。
故选:C。
4.B
【解析】A、玻璃破碎过程,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
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解析】A.O2供给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钢材做高压锅是利用钢材的硬度大、强度高,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氢气用作燃料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D
【解析】A.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选项说法错误。
B.配置氯化钠溶液时,先称量氯化钠固体加入,再量取水倒入烧杯中,选项说法错误。
C.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质量小的砝码,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B
【解析】托盘天平中:
若氯化钾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
则有:
故选:B
8.A
【解析】A、氧气能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描述的是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氮气难溶于水,描述的是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铜是红色的,描述的是颜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9.A
【解析】A.为了防止大理石打碎锥形瓶,所以需要将锥形瓶横放然后再用镊子向锥形瓶中加入几块大理石,操作正确。
B.图中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用手捂住锥形瓶身,未能形成明显的气压差,所以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紫色石蕊溶液,需要竖直悬空滴加,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进而污染试剂,操作错误。
D.用酒精灯给盛有石蕊溶液的试管加热,溶液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
故选:A
10.C
【解析】该实验开始时要取食盐水,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食盐水,取完食盐水要把原来的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再用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到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再点燃酒精灯给药品加热,先预热后集中药品部位加热,所以正确顺序为:④⑤③①②;
故选:C。
11.D
【解析】某同学加热2~3 mL蒸馏水,首先量取2~3 mL蒸馏水,向试管中加2~3 mL蒸馏水,然后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然后擦拭试管外壁;用试管夹夹好试管;点燃酒精灯加热。故顺序为④⑤②③①。
故选D。
12.A
【解析】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可能比空气中的多,只是一种猜想,属于猜想假设。
故选A。
13.
(1)小
(2)外焰
(3)A
【分析】
(1)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
观察木条,变黑的部分是放在外焰灼烧的部分,内焰和焰心部分没有变色,说明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最高
(3)
为了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同学们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却发现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固体,应当积极探究产物成分,分析同学的做法:
A、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故A错误;
B、向老师请教,了解生成黑色固体的原因,是咨询老师,故B正确;
C、上网查找蜡烛资料,探究黑色物质形成,符合查询资料的科学探究过程,故C正确;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是进行对比实验,故D正确;
故选择A
14.
(1)④
(2)②
(3)①
(4)③
【分析】
(1)
糖水和盐水在颜色、状态、气味上的差别不大,但是糖水是甜味,盐水是咸味,因此选择④
(2)
氧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状态不同,故选择②
(3)
铜丝在一般情况下先紫红色,铁丝呈现银白色,故选择①
(4)
医用酒精在气味上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香味,水则是无味液体,故可以通过气味区分,故选择③
【点睛】
15.
(1)石棉网
(2)湿抹布盖灭
【分析】
(1)
实验室加热烧杯里的液体时,烧杯底部应垫放石棉网,因为烧杯是一种底面积较大的玻璃仪器,垫上石棉网,可防止烧杯底部受热不匀发生炸裂,故填:石棉网。
(2)
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盖灭,故填:湿抹布盖灭。
16.
(1) 20mL 凹液面最低处
(2)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
(1)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选择量筒时,量筒的量程应大于被量取液体的体积数且接近被量取液体的体积数,所以量取 15mL的盐酸,应该选择量程为20mL的量筒,故填20mL;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凹液面最低处。
(2)
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故填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7.
(1)铁架台
(2)胶头滴管
(3)试管
【分析】
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1)
用于长时间夹持试管加热的仪器是铁架台;
(2)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3)
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试管。
【点睛】
本题考查了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实验考查的基本内容,也是考查热点之一。
18.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化学变化 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镁+氧气氧化镁 化学变化 一定 物理变化 不一定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1)镁带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发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2)如图②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3)图③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可见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9.碳 + 氧气二氧化碳 (或 C + O2 CO2) 减少误差 实验证明,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氧气浓度和火焰温度都达不到火柴梗燃烧要求,所以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合理即可) 高; 注射器针头所在的位置不同 受到空气影响的程度不同
【解析】(1)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为:碳 + 氧气二氧化碳 (或 C + O2 CO2);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减少实验误差带来的影响,要进行多次实验;
(3)从题目信息可知,火柴梗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含量是14.0%,着火点是270℃,实验证明,灯芯和焰心交界处的氧气浓度和火焰温度都达不到要求,所以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
(4)因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较大,所以如果考虑抽气时空气的影响,则乙同学测出的氧气浓度比焰心的实际氧气浓度要高;乙同学所测氧气的体积分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注射器针头所在的位置不同,还可能是受到空气影响的程度不同。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