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目 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2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程标准 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重点难点
了解新科技革命的开展及主要表现
掌握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计算机技术
人工智能
航天技术
海洋技术
原子能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温故
知新
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新科技革命
概念1:
兴起:二战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标志: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领域: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
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标志,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各交叉学科所形成的新学科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简称为大科技。
概念2: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发展概况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1)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1)电子计算机技术
1946年,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美国军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①诞生——1946年 美国:
埃尼阿克: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电子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 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1)电子计算机技术
背景:网络在冷战的背景下诞生。
发展:
a.军用网络: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
b.互联网:此后计算机网络技术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
c.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进人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
②发展——1969年 美国(军用网络)
世界上第一次互联网络的通讯试验,互联网就此诞生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1)概念
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 也纷纷出现。
(2)发展
3
机械手机器人
无人仓库
无人码头
无人工厂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2)人工智能技术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2)人工智能技术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及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鼓助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创新,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3)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各个个领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意义
▲2020年12月10日,中国开港运行了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无人码头——上海洋山深水四期码头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3)航天技术
出现: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此后,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航天技术迅猛发展。
成果:许多国家利用航天技术服务于军事部门与国民经济,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研发出多种类型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
4
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又称人造地球卫星1号,是苏联研制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一个直径0.58m、重83.6kg的金属球状物 ,内含两个雷达发射器和4条天线,还有多个气压和气温调节器。它的用途就是通过向地球发出信号来提示太空中的气压和温度变化。
▲ 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
2019年1月3日,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器随即释放出玉兔二号月球车进行巡视探测。这是嫦娥四号拍摄的照片。
▲ 嫦娥五号探测器月面采样成功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3 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宇航员:杨利伟)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4)海洋技术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曾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1)美国——最早进行深海研究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11°20′N,142°11.5′E,即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黄岛、西南至雅浦岛附近。其北部有阿留申、千岛、小笠原等海沟,南有新不列颠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沟,全长2550千米,为弧形,平均宽70千米。据估计这条海沟已形成6000万年。
1960年,美国“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下潜到海洋最深处10913米,创下世界最深载人潜水纪录。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4)海洋技术
1997年, 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人水下6 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滑,成功突破了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2)中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20年10日8时12分,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度10909米处成功坐底,并停留了6个小时,进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测科考活动。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5)新材料技术
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新材料不断更新,表现出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
1)特点
2)类别
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并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1—100 nm),1纳米=1毫微米(即十亿分之一米)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划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 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 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 。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 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 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新材料技术
碳纳米管的几何学构造图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表现
(6)原子能和生物技术
①将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的。
②原子动力已用于其他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1)原子能技术
2)生物技术
③20世纪初,人们初步掌握多种为医疗服务的生物技术。
④二战后,发现DNA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 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钢结构。
▲“小男孩”——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掷的首枚原子弹
山东石湾岛核电站
俄罗斯“五十年胜利“号(50 years anniversary)核动力破冰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破冰船
核医学
中国战略核潜艇水下续航能力达60-90天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贰
劳作方式的变化
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
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贰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劳作方式的变化——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1)原因
①大量的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
②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2)表现
▲ 智能送餐机器人
▲“无人工厂”—— 正在生产汽车
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主要的粗放型经济形式有两种:一是迁移农业,二是游牧业。
密集型经济 是对称劳动密集型经济。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中,投资于生产资料的比重大于投资于劳动力的一种经济类型。资本密集型经济通常也是技术密集型经济。
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劳作方式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贰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2.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
(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2)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3)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 青藏高原上的通信基站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6 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贰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3.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地球村”: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1940
1954
1961
1985
1995
500
1000
1500
2000
0.47
17
92
265
1143
1830
单位:
亿美元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课堂小结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航天技术
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
对人类视野
对社会生产
对文化生活
负面影响
谢谢观看
执教:曾传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