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5: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何为“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手工,以工厂取代工场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随后拓展到欧美地区和全世界。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的进程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完成
工业
革命
18C60S
19C40S
1782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
机车
铁路
时代
温故知新——工业革命的影响【纲要(下)P59】
1.生产力变化: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推动了商业、交通运输业、农业的发展。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的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垄断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二战后发生经营者革命。
3.阶级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中间阶层崛起。
4.社会生活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生活改善、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报刊书籍、女性地位提高等。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目录
CONTENTS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的形成
工厂制度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
①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
(1)原因——手工工场的发展
①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②劳作方式的变革: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即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2)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场手工业时代
手工劳动
机器大生产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概念解释: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类别 时间(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纺织业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动力 1705 纽可门 英国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96 瓦特 英国 单动式蒸汽机
1782 瓦特 英国 联动式蒸汽机
交通运输 1807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车
机器大生产(工业革命)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的形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形成
①工人聚集劳作,协作保证效率;
②昼夜倒班运作,规章制度严格(工人往往实行倒班制,工厂主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③生产流水作业,原料统一供配(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2)特点
项目 手工工场 机器大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动力机械 使用手工工具 使用蒸汽动力机械、内燃机动力机械、电力机械等
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手工工场与工厂制度的区别
【拓展提升】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2.工厂制度的形成
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作用
工厂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也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在这个阶段,企业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合伙制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企业从业主制转向合伙制,其主要动因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扩大。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壹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3.大工业影响近代中国
(2)表现
(3)意义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大机器生产。
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族工业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黄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张謇
范旭东
张之洞
卢作孚
工业革命的扩展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对外政策发生巨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知识拓展】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
乡村面貌改变
时间观念增强
教育事业发展
消极影响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
交通
乡村
时间观念
教育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 英国伦敦哥伦比亚路市场
史料阅读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2.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城市化
交通
乡村
时间观念
教育
人工运河: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水路运输网:欧美国家形成了水路运输网。
(1)表现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巨大方便,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2)作用
交通运输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促进乡村面貌的改变
城市化
交通
乡村
时间观念
教育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通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开阔人们眼界: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
交通
乡村
时间
观念
教育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以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 伦敦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
交通
乡村
时间
观念
教育
5.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背景
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 ,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 支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格兰5—12 岁儿童的人学率达到80%。
(2)西方国家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3)中国
6.对民众生活的消极影响
表现: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后果:使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化,引发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 5 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贰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9C3、40年代)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人待遇改善
伦敦雾都
请输入标题
【课堂小结】
课程结束 谢谢聆听
执教:曾老师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