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测试(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测试(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6:0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下列能作为我国申报丝绸之路条件的是
①开封古城 ②古长安城 ③大同云冈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卬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3.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对外交流的盛况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5.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6.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8.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9.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
10.外来农作物进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蕃”字,如“蕃茄”“蕃豆”。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1.“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12.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3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据此论断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
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
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
13.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14.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15.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大规模发展,寺院拥有的土地占当时全国可耕地面积的1/3,依附农民占当时总劳动力的1/7,僧尼达几百万之众。材料反映了
A.寺院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支柱 B.百姓为躲避剥削而进入寺院
C.民众对社会现实不满与失望 D.大量寺院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1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17.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18.“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经过的主要古代城市有辽上京(今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元上都(今正蓝旗元上都遗址)、集宁路(今集宁路古城遗址)、天德军(今丰州古城遗址)、德宁路(今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哈喇浩特(今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拉和林遗址)、讹答剌(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托克马克(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等地。材料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  )
A.是在丝绸之路南面的东西交通线 B.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
C.沿天山北麓,进入中亚 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迁
19.从公元751年造纸术西传开始到1799年长网造纸机发明,在这1048年的时光里,亚洲、欧洲、北美洲各国所使用的造纸方法,就其基本工艺原理来说,一直沿用了中国的造纸术。材料旨在说明
A.造纸术在传播中影响世界 B.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
C.纸张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大 D.中国造纸术向外传播快
20.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
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
21.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22.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23.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24.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这表明 (  )
A.外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5.宋代瓷器造型简洁,色调优雅,充满温文尔雅的韵味;元代青花瓷则以蓝白两色为主,纹饰极其繁复,器型硕大,带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色彩。这种变化说明元代
A.对外贸易的发展影响制瓷业 B.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
C.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D.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26.亚历山大东征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张骞凿空西域,到达中亚。这表明
A.张骞曾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 B.东西方为丝绸之路的开拓都做出贡献
C.战争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D.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
27.从下列表格的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人
数学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阿拉伯人著写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都受到了《天方夜谭》创作方法的影响
沟通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A.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伊斯兰文化 B.首先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8.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 物品 商人
北方 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兽、食品 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 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 泉州、广州、庆元
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29.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A.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 B.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商业往来促进文化进步
30.《马可·波罗行纪》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但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游记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记载了中国40多处城市景观,对当时中国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描述。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马可·波罗行纪》
A.首次让欧洲人从地理上知道了中国 B.加强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的统治
C.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D.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
31.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古欧洲内需 B.中国的强盛 C.中间商牟利 D.张骞通西域
32.《苍颉篇》是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甘肃玉门和敦煌等地陆续出土了《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对西域有效管理 B.文字统一利于各地文化交流
C.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 D.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
33.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医学,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通过与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各民族和中国唐代的科学文化交融,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
A.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阿拉伯帝国的医学成就领先于世界
C.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人自主创新取得巨大医学成就
34.“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 “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以下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B.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C.制瓷技术的进步 D.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3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传统基督教文化非常崇尚节俭 B.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
C.罗马人以穿中国丝织品为奢侈 D.西方纺织技术的发展
36.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评价古代中国四大发明时曾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下列对“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
②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了指南鱼和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③十四世纪火药传入欧洲,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④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3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39.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40.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
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二、材料分析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42.古代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之前,希腊文明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或者说其受东方文化影响不是那么的深刻,而东方文明也未受到希腊文化的较大的影响。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材料二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得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敦煌学所依靠的史料有哪些?为什么敦煌学在20世纪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古城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① 错误;古长安城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②正确;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不在古丝绸之路的线路上,不能作为申报丝绸之路条件,③错误;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一,④正确;故选B项,排除ACD项。
【点睛】
2.A
【详解】
材料隋唐时期“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羽衣霓裳舞》包含南亚和中亚元素,可见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故选A项;风格单一与“多元文化混合物”矛盾,排除B项;《羽衣霓裳舞曲》反映的是贵族生活而非市民生活,排除C项;唐朝文化吸收了南亚中亚等多种文化元素,并不“固守传统”,排除D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可得出,唐朝与地中海及印度等地有交往,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盛况,故B项正确;材料与生产技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域都护的设置”,故C项错误;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故D项错误。
4.A
【详解】
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5.C
【详解】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6.C
【详解】
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造纸术与地理大发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7.D
【分析】
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故B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A
【详解】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题干所列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伊斯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A正确;中西交往是在丝绸之路基础之上实现的,排除B;中华帝国的强大是间断性的,并不构成文化交汇的主要原因,排除C;新航路开辟是在17世纪末开始的,但是不同文化的交汇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D。
9.B
【详解】
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表明两国政府的友好往来。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新罗只是借鉴了中国的纪年方式,并不是没有纪年方式,不符合史实,A错误;只是通过学习中国年号不能证明新罗也学习了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新罗对唐朝的学习不能表明二者形成了宗藩关系,D错误。故选B。
10.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两次农作物通过传统丝绸之路传入,而第三次传人的农作物则是经新航路进入我国的,后者与前两次来华贸易的对象明显不同,A项正确;称外来事物为“胡”、“蕃”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并未改变,B项错误。对外来事物的“胡”、“蕃”之谓不能说明综合国力的下降,外来事物的进入中国并非受益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CD两项错误。
11.C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万里茶道”的开通和所涉及的区域来看,说明在17—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了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故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12.C
【详解】
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朝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论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没有世界其它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
13.C
【详解】
题干中“印度洋”“恒河”“印度商人”都在强调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确;A项说法绝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强调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B错误;题干并未体现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D错误。
【点睛】
14.C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15.D
【详解】
几百万之众的民众进入寺院,而当时的寺院是不给政府上税的,这样为政府提供赋役来源的劳动力就减少了,故选D项;A项材料不体现,排除;百姓是因为战乱和逃避政府沉重的赋役而进入寺院,其实进入寺院依然会受寺院的剥削,排除B项;广大的民众是在战乱和政府剥削下几乎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进入寺院的,不仅仅是不满与失望,排除C项。
16.D
【详解】
从题中“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故D正确;清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错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仅从题中内容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B错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
17.A
【详解】
“胡食”指的是唐朝境外食物,尤其是来自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食物,胡食在唐代流行,说明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A正确;西洋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与题干中“胡食”所在区域并不一致,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胡食在唐代流行不能证明文明中心的转移,排除D。
18.B
【详解】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在丝绸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区的东西交通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故B项正确;ACD的描述不符,排除。
19.A
【详解】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其他各国,其他国家在中国原有造纸术的基础上改进技术,发明了造纸机,这体现了科技在传播中影响世界,A正确;B项“西方造纸技术已超中国”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强调的是造纸术的影响而非纸张的影响,C排除;题干主旨是中国的造纸术外传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世界造纸技术,并未强调造纸术外传速度,排除D。
20.D
【详解】
15世纪中期,朝鲜政府组织医官翻译、注释和模仿中国医书,使40余种在中国已失传的医书得以保存下来,让我们可以通过朝鲜的医书,了解宋朝时期的医方著作,反映出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D项正确;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医学成就领先世界,B项错误;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夸大了事实,C项错误。
21.C
【详解】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的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C;“中外贸易同化”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异变,排除BD。故选C。
22.D
【详解】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D选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选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选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没有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选项。
23.C
【详解】
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将中亚的乐舞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技术传到西方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这些国家的商业活动是朝贡贸易,服务于政治,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对唐朝的政治清明的描述,B项错误;沙漠九国宣誓臣服后的“商业交流”与唐朝在西部地区的“有效统治”不符,D项错误。
24.D
【详解】
依据材料“向西方输出中原丰富的物产,更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使纸制品、印刷术、茶叶和瓷器等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得以传播”可知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
25.A
【详解】
元代海外贸易发展,大量青花瓷出口到阿拉伯地区,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故对外贸易影响制瓷业发展,A正确;青花瓷成熟于元代,但是并非就比宋代制瓷技术更先进,故排除B;阿拉伯文化色彩并不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观念,也体现不了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故排除C、D。
26.B
【详解】
亚历山大东征开辟了地中海向东到达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张骞凿空西域,连接东亚到达中亚的交通,表明东西方都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做出贡献,B项正确;张骞并未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A项错误;战争只是开辟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并非主要方式,张骞凿空西域使用的并非战争手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D项错误。
27.D
【详解】
根据材料“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著写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人的著作对欧洲的影响和阿拉伯人将中国科技文明传入欧洲等事迹可知,阿拉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正确;题干中强调的是阿拉伯人对文明传播的重要性,而非赞誉阿拉伯人文明的文化丰富,排除A;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排除A;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28.C
【详解】
从表中对外交往的城市有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泉州、广州、庆元”可知,元大都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而“泉州、广州、庆元”属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进行对外交往,这说明元朝时对外交往陆路海路交通方便,故C正确;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光从物品种类来看,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
29.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中国官员和商人出使或游历欧洲,并在所著书籍中介绍了欧洲政治、建筑和风土人情等,由此推知康乾时期,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故B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绝中外一切往来,所以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人的见闻,对天朝上国观念构不成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樊守义是出使罗马的官员,不是商人,故D项错误。
30.D
【详解】
材料“这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体现的是《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的新时代,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人首次通过《马可·波罗行纪》了解中国,A排除;B是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选D。
31.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 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 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这些都说明丝绸在古罗马有市场。由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丝绸之路”
32.D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在西域《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 似,可知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故选D;内容相似不能体现管辖问题, 排除A;材料未体现文字统一问题,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排除C。
【点睛】
3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除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西方和东方中国的医学文化,形成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A正确;题干没有对阿拉伯医学和其它地区的医学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对各处医学文化的融合,而非强调其桥梁作用,排除C;阿拉伯人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D。
3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生产状况主要指的是产品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利用状况、产品生产的供应条件与管理状况、产品组合结构与新产品开发情况等,从海里打捞出的瓷器或者船本身都显然无法直接反映出这些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南海一号反映了我国古代与外国经济联系的情况,反映了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海一号这艘船本身就是直观可视的实物资料,它可以直观表现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海一号船上出土的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也是直观可视的实物资料,它可以反映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5.D
【详解】
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西方人能够将中国的丝织品拆解重新纺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西方人的纺织技术有一定的发展,D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廉俭问题,排除A;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市场需求的纺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得出罗马人认为穿中国丝织品是奢侈行为,排除C。
3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发明纸张,但是当时并未普及,因此在西汉时期帛、竹、木、纸四种文书用品并行使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记载了指南鱼和当时三种火药配方。根据所学知识而开展,火药传入欧洲之后,为资产阶级打败封建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文化传播,但是其并不是为启蒙运动出现创造了条件,排除B、C、D。
37.A
【详解】
因为中国和西域、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而且丝绸在传到欧洲后影响巨大,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A;BCD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38.D
【详解】
《天工开物》虽收载了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
39.A
【详解】
“皮毛路”“茶马路”说明当时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主要是皮毛和茶马等物品,反映了草原丝绸之路所连接的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故A项正确;B、C两项不是条件,排除;D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地位,排除。
40.B
【详解】
根据材料中“1415年”“东非麻林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抵达东非肯尼亚地区,促进了非洲国家和明朝的往来,B正确;康熙帝是清朝人物,清朝建立时间是在1661年—1722年,排除A;戚继光生活于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排除C;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D。
41.(1)特点: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航程已远达南亚,物品远销欧洲;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提升了汉朝的海外影响力;加强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汉代对外交往的渠道。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可知,官府主管和组织人员前往;根据材料“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可知,始发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航程已远达南亚;根据材料“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可知,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汉代的影响力、对中外交流渠道和程度的影响来归纳回答。
(2)根据材料“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概括为,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专司外商货物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利用先进技术”可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可知,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2.(1)征服战争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征服战争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朝代:西汉。当时作用: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速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后世影响: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详解】
(1)据“亚历山大征服战争”可得出征服战争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据“亚历山大征服战争之后,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东方文化,形成了新的一种,影响历史的——希腊化文明”可得出征服战争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据所学可知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其影响可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43.敦煌学所依靠的史料主要有: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原因:敦煌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目前,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随着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详解】
敦煌学所依靠的史料主要有:根据材料“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得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可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根据材料“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可知,敦煌出土文书;根据材料“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可知,相关考古资料;根据材料“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可知,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原因:根据材料一图示可以看出,敦煌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主要枢纽,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地,根据材料“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所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绸之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随着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44.示例: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开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表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说明原因即可。“看法”,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之间的交融,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说明”,依据所学知识从汉武帝以来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促进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的同时,国外的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也传入中国,从而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