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6: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单选题
1.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2.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3.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见下图)。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是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观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这幅油画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A.当时饮茶之风停留在法国上流社会 B.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
C.茶是中国人的发现,饮茶历史悠久 D.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
5.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拨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 okra(秋葵)等。这些单词说明了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征 B.美式英语脱离了英国本土语言
C.美利坚民族正式形成 D.美式英语脱离了美洲本土语言
6.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请你为如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
1 环球航行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
2 尼日利亚的“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
3 复式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
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血与火的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
7.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8.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9.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日本的茶道是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在我国广东等地人们也有喝早茶的习惯。下列对有关茶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茶文化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
②丝绸之路开通后,茶叶成为中西方交流中长盛不衰的商品之一
③从15世纪开始,西欧形成广泛饮茶的风气
④日本人喝茶的习俗最早由中国传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11.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14.保罗·波烈(右图)是时装界的幻想主义者,但他的幻想持续影响至今。他推出的一种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很快获得巴黎女性的欢迎,他为它命名“孔子”。以后又推出以“自由”命名的两件套装亦是吸收了东方服装的剪裁方法。关于他设计的服饰,说法错误的是(  )
A.受俄国和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
B.受亚洲文化的影响
C.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D.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
15.无线电报、电话的出现,使伦敦的茶叶或芝加哥的小麦价格迅速影响到处于世界非常遥远的地方的买卖,也能让政府的公众声明顷刻之间为他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所知晓等。这说明
A.科技成果扩大了民主范围 B.新通信设备应用领域狭窄
C.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改变 D.通信进步便利了人类互动
1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时,在关于产品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受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17.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18.16世纪,西班牙探险者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墨西哥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产品通过这些“马尼拉大帆船”源源不断到达美洲地区。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遭到了西班牙殖民入侵 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商品大量输往美洲地区 D.从根本上改变海禁政策
19.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20.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从以上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以下表述最恰当的是(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漠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21.2018年3月,“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截至2018年12月底,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
A.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B.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
C.顺应了贸易自由化潮流 D.加强了成员国政治合作
22.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23.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成为美国的标志,在美国的整个发展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美利坚文化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英国文化占主导,特别是语言与英国几乎一样
B.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C.独立战争过程中,"美利坚人"成为共同名称
D.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促进了美国文化形成
24.下图是清代广州画家关联昌19世纪中后期所作系列画之一。该画作采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据此可知
图 《中国人的一生:就学》
A.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断发展 B.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
C.该绘画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D.传统水墨画注重形神兼备
25.美式英语是一种以英语为主的语言形式。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等。这表明
A.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
B.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工具
C.外来文化冲击了美国本土文化
D.种族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
26.《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0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对如表分析不准确的是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1 日常生活现象 45 18.6 8 地理 3.3
2 应用科学 33 13.6 9 趣味问题 8 3.3
3 时务 24 9.9 10 生理 7 2.9
4 物理 20 8.3 11 化学 6 2.5
5 天文 18 7.4 12 军事 5 2.1
6 生物 15 6.2 13 其他 43 17.8
7 医学 10 4.1 14 总计 242 100
A.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
B.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
C.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D.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二、材料分析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8.图1、图2、图3是世界古代到近代三个历史时期(公元2世纪左右、公元13世纪左右、公元17世纪左右)的商贸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地图选自百度和维基百科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商贸路线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的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 年,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对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至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贩运的茶叶量占输出总量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
——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 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城。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 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90.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 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 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
——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经贸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9世纪末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及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80年代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谈谈对中苏贸易发展的认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往返路线 图2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
图3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路线图
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
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D
【详解】
据表格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描述中国文化和产品,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正确;材料“汉语借词”说明西方语言不是以汉文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的创造者都是外国人不是中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西方英语出现很多汉语借词”恰好说明中国产品中西的结合,排除C项。
3.B
【详解】
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②正确;材料“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可知体现的是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④正确,②④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西学东渐进程开始是在明中叶,①错误,AD选项排除。西方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40年代,③错误,C选项排除。
4.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民众饮茶的场面可知,饮茶对法国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响,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旅店人员来看,饮茶之风在下层社会也有,排除A项;材料与中国人发现、饮茶历史悠久无关,排除C项排除;材料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材料“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体现的是美国文化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A项正确;美式英语并未脱离英国本土语言,排除B项;材料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式英语受到美洲本土语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
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复式显微镜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B排除;C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的主题,即“科学”,再根据关键信息“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等,“梵蒂冈”是天主教会的中心,作者寓指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出现转移的趋势。A项偏离了作者的思想意图,而且仅从材料中无法获取;B项不符合史实,从题干材料也无从体现;D项“科学家全球流动”,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具有片面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定位】近现代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历程·从以欧洲为中心到以美国为中心;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影响
8.A
【详解】
材料“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排除。故选A。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在欧洲形成了喝茶的习惯,因此③不正确,①②④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所以B正确,ACD错误。
10.B
【详解】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不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也不是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的,而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导致的,排除C;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
11.B
【详解】
法律条款和法制化进程是相关的,该法律条款的规定意在直接表明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故B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世界经济新秩序”,从而无法得出此项的结论,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贸易的法制化而非自由化,排除C;D项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反映,排除。
12.D
【详解】
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正项确;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故C项错误。
13.C
【详解】
天津通商之后中国人打扮已经脱离了中国传统打扮模式,趋向西化,而甲午战争前,内地乡村日用洋货流行进一步说明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主要反映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未体现出中国传统文明的抗争,排除B;D中的“彻底”表述绝对,排除。
14.D
【详解】
保罗·波烈的服装设计虽然影响深远,但并不代表使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而且仅依据他一人的成就也无法说明法国时装业进入巅峰时期,D项没有史实依据,符合题意。由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关于保罗·波烈服装设计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5.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无线电报和电话的应用加速了信息传递,便利了人类互动,故D正确;题干中的政府声明被民众很快知悉,不代表民主范围扩大,排除A;题干中举了几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无线电报和电话仅在这些方面得到应用,排除B;题干信息显示通信进步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据此不能得知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变化,排除C。
16.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关贸总协定体现了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与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A项,完全形成说法错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未加入,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并非各国参与,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并不实现对等利益,排除。
17.A
【详解】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新航路开辟后属于“经济增长时”,由此可推断,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由此可推断,二战后初期超短裙不会流行,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文革”时期,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女性不可能穿短裙,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是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繁荣,由此可推断“女人会穿短裙”,故D错误。
18.C
【详解】
当时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大量商品也传到了美洲地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对中国的贸易,体现不出侵略,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就已经存在了,排除B项;当时中国海禁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排除D项。
19.B
【详解】
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故B项正确;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不是世贸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是世贸组织的任务,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主要解决成员国之间贸易争端,不可能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故D项错误。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20.B
【详解】
服饰的变化是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但是在古代服饰体现了等级身份,服饰受到政治因素、观念及相关文化的影响。到了近代由于平等观念对人们服饰的变化也有影响(如中山装),所以此题应该从时代、观念、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分析服饰变化趋向及特点,故此题应该选择B项;AC项表述不全面;D项说法错误,民族交流不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
21.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CPTPP”成员国中,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几乎废除了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国家贸易的发展,顺应了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做法有利于贸易自由化,不会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地区发展不平衡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与成员国间的政治合作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A
【详解】
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都属于文化机构,这些机构的普及说明文化的大众化得到发展,故选A;文化机构的推广普及不代表社会矛盾日益缓和,排除B;文化机构的普及也和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现实主义文艺的产生和社会现实的变化有关,与文化机构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23.D
【详解】
根据材料“独特的建国历程,形成了美国特殊的移民文化”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D正确;英语已经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所以A错误;“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属于独立前的拉丁美洲状况,所以B错误;独立战争前,“美利坚人”一词就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所以C错误。
24.C
【详解】
根据材料“……该画作采用水粉颜料,以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为主要特征,形象的表达了中国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此绘画是水彩画,其构图、透视是西式的,精确的景物结构、明丽的色彩,可见画家曾研习过素描和色彩。但那酷似工笔画的线描、勾勒和渲染,画得呆扳的人物,以及选择的绘画主题,又分明是中国画的东西,所以是近代时代背景下中西合璧的产物,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强调意境,融书法、篆刻、文学等为一体,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故B项错误;传统水墨画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25.A
【详解】
美式英语中有印第安语、非洲黑人语言,这说明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融入了美国文化,说明美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A正确;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本身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属于外来文化,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交流互鉴”,排除D。
26.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兴办实业,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而非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故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A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排除B;材料表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
27.(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详解】
(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
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
(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
(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8.图1:图中商贸路线以海路为主,从明州、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出发,有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向东到达日本和朝鲜,向西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这与宋代对外贸易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活跃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13世纪左右。
图2:图中有陆路与海路两条商贸线路。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徐闻县出发,向印度南部延伸。这与汉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相符合。据此判定图2为公元2世纪左右。
图3:商贸线路范围主要涉及西欧、亚洲和美洲(具有全球性),欧、亚与美洲有了直接联系,出发点是西欧(大西洋沿岸)。这与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7世纪左右。
【详解】
图1:根据图1中信息和线路可以看出,商贸路线以海路为主,从明州、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出发,有向东、向西两个方向(向东到达日本和朝鲜,向西到达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的线路与宋代对外贸易陆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活跃及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公元13世纪左右。
图2:根据图2中的商路类型可以看出,图中有陆路与海路两条商贸线路。图中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从徐闻县出发,向印度南部延伸。这与汉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相符合。据此判定图2为公元2世纪左右。
图3:根据图3中商贸线路范围涉及的范围以及出发点可以得出如下信息,图3主要涉及西欧、亚洲和美洲(具有全球性),欧、亚与美洲有了直接联系,出发点是西欧(大西洋沿岸)。这与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17世纪左右。
29.(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人侵;通商口岸的开放。
(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
【详解】
(1)趋势:由材料“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可知,茶叶出口迅速增长;由材料“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可知,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由材料“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可知,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由材料“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发展和饮茶习惯是茶叶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由材料“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可知,内外战争致使的社会政局波动也是影响茶叶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由材料“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可知,地理、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国际环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商口岸的开放等因素进行分析。
(2)变化:由材料“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可知,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由材料“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50年代,俄国向中国出口飞机和汽车等汽车工具的出口量有所减少,而其他商品则相应增加,这说明苏联对中国的出口逐步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互补、互助、互益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30.示例一:
选择:图1和图2
主题: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
说明:汉代张骞通西域,由此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地区、南亚地区,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先进的丝织品、造纸术逐渐向外传播,推动欧洲、印度的发展。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品种,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中国文化。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人类文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亚非拉地区。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总之,交通线路的开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地区的纽带,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力地推动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与发展。
示例二:
选择:图2和图3
主题: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9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总之,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示例三:
选择:图1和图3
主题: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
说明:中国古代以和平友好的方式展开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不仅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中亚和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中国的丝、绸、绫、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西域的玉石、汗血马、石榴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种友好贸易对各国人民都是有益的。西方对外贸易以侵略掠夺为主要方式。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国家的大门,迫使全世界为西方开放市场。如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等。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欺诈贸易,在亚非拉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亚非拉经济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掠夺贸易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却导致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总之,由于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东西方对外贸易采取了和平或侵略方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详解】
题干中提供了三幅图片,图1是古代中国的张骞第一次通西域的往返路线,图2是近代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3是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交流的图片。题干的要求是任选两幅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如果选择图1和图2,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交通线路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联系”,如果选择图1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中西方选择了不同对外贸易方式”,如果选择图2和图3,我们可以把主题定位为“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在具体论述的时候,要着重分析所选择的两幅图片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在结尾之处,要做一个小结,来照应论题,使得结构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