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埃及福斯塔特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万片,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这表明物能,即
A.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
2.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东亚文化圈形成 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3.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
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
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4.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5.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
A.历史悠久 B.革故鼎新 C.幅员广阔 D.诗歌发达
6.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7.1670年,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充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8.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A.中国古代科技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三项伟大发明决定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9.“16—18世纪,世界(主要是欧洲诸国)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以下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四大发明改造近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 B.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已经深度结合 D.欧美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10.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11.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12.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13.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4.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5.“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6.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参与并见证了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在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到了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
——摘编自刘国伟《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
材料二
关于中西医汇通派,《中医大辞典》的定义是:“简称汇通派,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源,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在于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中西医汇通派的工作目的,主要在于缓冲两种医学体系的冲突,站稳中医的脚跟,企图走损益乎古今”、“参的乎中外”的发展之路。
——摘编自郑洪《中西医汇通派研究概述》
材料三
到了现代,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在东向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由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医受到了中亚和非洲民众的热烈追捧;在欧洲,中药的特色与优势正逐漸被认同;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
——摘编自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医海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中西医汇通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现代中医海外传播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和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表明物能,即中华文化影响了当时埃及人民的审美,D项正确;埃及的手工业发展迅速与埃及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A项错误;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物能”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C项错误。
2.C
【详解】
依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空白处所对应的时间大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C正确;东亚文化圈形成是在唐代,;排除A;造纸术传入中亚是在8世纪,排除B;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
3.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能够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
4.C
【详解】
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C正确;在此之间中外就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交流,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5.B
【详解】
据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意思为“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旧邦新命”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革新,故B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强调不断革新,推进历史发展,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内容,A、C排除;材料是借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故D不是材料主旨。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唐代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7.C
【详解】
材料反映了法国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并摆用中国的青花瓷和丝绸,这体现了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及对中国物品的喜好,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选C项;材料可以体现西方社会对中华文明的借鉴,但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故排除A项;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并不表明中国建筑水平就高于法国,故排除B项;中学西传在丝綢之路开通后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
8.C
【详解】
“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孕育西方近代文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侵略利用的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故B项错误;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与三项发明是传统科技不符,故D项错误。
9.A
【详解】
材料“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自身的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进行”强调的是虽然中国奉行闭关政策,但是中西方文明却在不断交流碰撞,其中四大发明对于近代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A正确;BCD均是在19世纪中叶后,时间不符合,排除。故选A。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7世纪中期实行了大化改新,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的改革,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改革,与“隋唐时期”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的并不是政教合一国家,D项错误。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玛窦是明末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人,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介绍西方数学的著作,体现出当时在文化知识层面部分国人呈现出对西方科学文化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度,B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文化,A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与“东西方碰撞交融”无关,C项错误;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并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知识界的态度,D项错误。
12.A
【详解】
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13.D
【详解】
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14.D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
15.C
【详解】
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在构建自身的思想体系时,难以摆脱佛教的影响,最终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可见儒佛思想存在互补合流的趋势,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儒家是主流思想,排除;材料主体是宋明理学对待佛学的态度和结果,而非佛教本身,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的理解。
17.
(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得出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根据材料一“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得出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政治、经济、对外开放、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作答。
(2)
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根据材料二“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得出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得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点睛】
18.(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阶段性,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相关;以亚洲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2)原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文明交流与进步。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潮到两汉”可知,历史悠久;根据“兴盛于隋唐时期,并在宋金元时期长足发展、取得繁荣局面”可知,具有阶段性;根据“明清时期,中医的海外传播持续发展但开始走下坡路”“(近代)中医的海外传播则进一步趁于沉寂”可知,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等相关;根据“中医相继传入了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阿富汗和越南等国家,并经阿拉伯人将中草药传至亚欧非地区”可知,以亚洲国家为主,范围广泛,阿拉伯人起到重要作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根据“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等信息可知,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的推动;根据“力图用西说印证中医,证明中西原理相通,都是科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传播和维新变法运动推动。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中医已被日韩等东亚国家收归到各自医疗卫生体系之内”可知,促进相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中医的群众基础深厚”可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根据“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的疗和价位上具有西医无法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根据“许多东欧国家也设立了中医医院与中医诊疗中心”可知,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19.(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详解】
(1)影响:根据“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得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得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17~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中西联系加强:根据“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得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材料中的启蒙运动可得出是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根据“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等内容可得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等。
20.示例: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不绝,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第二,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公元一世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传播的结果是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同化与融合能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儒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
结论: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详解】
根据题干,选择任意一个切入点进行论证,以选择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例。首先提出观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传统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