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一盘人类文明结晶
食材:
宽面——小麦——西亚
花椒——四川
土豆——南美
八角——广西
辣椒——中美洲
油料:
花生——美洲
油菜——欧洲
大豆——中国
新疆大盘鸡
《神雕侠侣》(南宋) 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从这段材料,你又有何感受?
南宋有玉米吗?
地瓜在新航路开辟后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
问题:老人的这份善良让人感动,但这包地瓜却被观众看成笑话。为什么?
在新版的电视剧《寻秦记》第二集中,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在一对老夫妇家借宿一晚,临行前人家送他一包地瓜用以充饥。
[镜头穿帮]
这些地瓜你拿去在路上充饥
主讲人:曾传操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目
录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外传概况
具体表现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630年《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
《圣经》描绘的世界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事件推动了新旧世界的物种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温故而知新】新航路的开辟
(1)葡萄牙:
1487年,迪亚士——好望角。
1498年,达·伽马——印度。
(2)西班牙:
1492年,哥伦布——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外传概况
背景: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物种: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路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1)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2)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3)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1)玉米传入欧洲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它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国、巴西和其他国家。
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以后,玉米声誉鹊起,从而也推动了玉米的传播。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 1)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人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
(2)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然后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3)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2)玉米传入中国
玉米三路并进,一起进入中国广阔的大地
“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 ——[明]兰茂《滇南本草》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1)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欧洲广泛种植,
(2)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3)马铃薯、甘薯传入欧洲
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4)马铃薯、甘薯传入中国
“地瓜的前世”
史料一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西班牙船在16世纪70年代将番薯运到了马尼拉,随后一位中国船的船长瞒着西班牙海关,将番薯的藤蔓和塞进筐里的一卷绳子混在一起偷运了出去。他将这种走私来的植物带到了位于中国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当时中国正在饥馑之中。船长的儿子将番薯介绍给了福建巡抚,后者随后命令农民开始种植番薯(即外来的块茎)。饥馑结束了。其他地区也用番薯来解决其食品问题。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史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一碗糊涂粥共尝,
地瓜土豆且充肠。
萍飘幸到神仙府,
始识人间有稻粱。
——刘家谋 〔清代〕《海音诗》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传入: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
改良: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裁培。经过欧洲农艺家的改良培育,番茄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
传回: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5)番茄传入欧洲
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种的分布。
番茄原产在南美洲,但是,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也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狼桃”。16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来一株,献给他的情人女皇伊丽沙白。从此它便博得了“爱情的苹果”的美名,落土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人敢吃它一口。直到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番茄前就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仅没死,也没有任何不适。后来分析鉴定,发现番茄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香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6)番茄传入中国
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明]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1)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中国:明朝时,辣椒传人中国,被称为番椒。
(7)辣椒的外传
后园黄焦石,厥癞如虾蟆。古柏覆其顶,苍苔布其窊。
石脚何所有,纂纂楙木瓜。石缝何所有,黄黄蘹香花。
初来治兹圃,地瘠不可铧。辛勤我母力,十年拥粪渣。
不知鋊几锄,硌确化为畬。秋分摘番椒,夏至区紫笳
——郑珍 〔清代〕《黄焦石》
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的一年生辣椒,包括了番椒、甜椒和墨西哥胡椒。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高濂《遵生八笺》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小结】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亚洲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①传播路径:明朝时传入中国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种植情况:
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壹 美洲物种的外传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具体表现 【小结】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亚洲中国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问: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积极: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②.增加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
④.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消极:①.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②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材料一: 1494年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以后,玉米声誉鹊起,从而也推动了玉米的传播。
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问:美洲物种在欧洲传播的特点
拒绝——接受;
庭院种植——全面推广;
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对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农作物的传播
畜禽的传播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 传播的背景和种类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与美洲的经济交往密切。(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美洲物种外传的同时,欧亚非的作物也传入美洲。
背景
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蔬菜类:黄瓜、豌豆
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经济类:甘蔗、咖啡
种类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 农作物的传播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影响最大的作物
▲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3. 畜禽的传播
种类:牛、驴、马、猪、羊、鸡等。
作用: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种类及作用
贰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传播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4. 非洲物种传入美洲——咖啡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物种交流的特点
物种交流的影响
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特点: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欧洲具有主导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
时间具有长期性。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 物种交流的特点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 物种交流的影响
(1)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人口激增。
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养活了更多的中国人。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 物种交流的影响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饮食走向多元化。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 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
《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五个人物围坐在张粗糙的木桌旁。年轻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盘热气腾腾的蒸土豆,她的脸上带有一种疑问的表情,她正在分餐。她对面的老妇人正在向杯子里倒着麦芽咖啡。子孙三代农民家庭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齐聚一堂享用着一顿粗茶淡饭。一盏煤油灯发出昏暗的灯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 物种交流的影响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第 2 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 物种交流的影响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消极影响)
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②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材料二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材料一 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须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树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③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横向:分散→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