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6: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目录
一 起源——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时期
原始农牧
农业意义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1)时间
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
(2)食物来源
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采集和渔猎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远古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3)生产工具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4)生活方式
①用火:取暖驱兽、烧烤食物;
②迁徙、群居;
③社会有了简单分工:男性狩猎,女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女性除了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2)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1)背景
材料 古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 反映原始农业的壁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3)农耕代表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4)畜牧代表
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早期农耕中心区域与主要家畜的驯化
小麦、大麦

水稻
玉米、甘薯
山羊、绵羊、牛等
猪和狗
骆马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猪纹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件典型的钵是在1973年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的。
大汶口文化陶猪罐
新月沃地想象图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3.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初步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加速人口增长。
(2)促进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实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c.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材料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3.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壹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3.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a.天文、历法有较快发展;
b.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活和生产
科学
技术
生产
关系
农业出现的影响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加速增长。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手工业发展;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灌溉农业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大河农耕文明的代表: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共同点:灌溉农业的发展
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上述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
雅典人收货橄榄的情景
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世界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印第安人的农耕图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1)古巴比伦王国
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
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土地所有: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
农耕条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 两河流域乌尔王陵镶嵌画(局部)
此图截取自乌尔王陵中出土的乌尔王家军旗,表现的是苏美尔人提着鱼参加宴会的场景。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2)古埃及
土地所有: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
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
农耕条件: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
这幅古埃及墓葬壁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场景。
历史纵横
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3)古代中国
农业区域: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土地所有:商周时期——土地国有(井田制)
战国以后——土地私有
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
精耕细作
统治政策:重农抑商
重视水利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4)古希腊
社会生产——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土地所有——公民拥有土地,役使奴隶劳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古希腊陶瓶
这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院的情景。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5)古罗马
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社会生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土地国有 家庭生产 小农破产)
陶器上绘有葡萄酒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土地贵族已经能够通过接管国有地产以及购买小农的土地发展成大地产(即大庄园)。大地主依靠奴隶和承租人的劳动,并常常集中种植、养殖商品作物,比如种植赖以酿酒的葡萄树,用以榨油的橄榄树和饲养产羊毛的绵羊等。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贰 多彩——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多彩的文明
(6)古代美洲——玛雅文明
食物生产: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 马铃薯。
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
印第安人农耕图
古代美洲
浮动园地
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小结
地区 农耕 畜牧业 土地所有 社会生活
亚洲 西亚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 牛、猪 王室、神庙、贵族、官员等拥有 《汉谟拉比法典》规范农业生产
东亚黄河和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 粟、水稻、 豆、麻、黍 猪、马、牛 羊、鸡、狗 商周土地国有 战国后土地私有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南亚恒河流域(古印度) 小麦、水稻、棉花 马、骆驼 种姓制度
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大麦、小麦、亚麻 橄榄、葡萄 绵羊、山羊 王室和神庙占有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太阳崇拜、金字塔
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 大麦、小麦 橄榄 葡萄 希腊:公有拥有土地 罗马:土地国有 谷物与蔬菜轮作
逐渐形成奴隶制大庄园
中美洲:阿兹特克 玉米、甘薯、马铃薯 火鸡、羊驼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浮动园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社会分工的出现
阶级社会的到来
国家的产生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叁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女地位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叁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2.贫富分化
产生的原因
(1)产品剩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2)私有财产: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 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些集体财物 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3)分化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叁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3.阶级社会的到来
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不断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把战争中奴隶的出现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军事首领地位上升
奴隶的出现
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出现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叁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4.国家的产生
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并发展。
分化:使得掠取财富、奴隶的战争频繁发生,战争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分化。
斗争:面对社会分裂为阶级以及阶级斗争的出现,除舆论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的氏族制度已无能为力。
调节: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使社会生存下去,必须建立一个强制机关,这就是国家。
产生的过程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叁 基石——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