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2.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3.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
4.2017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措施是 ( )
A.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B.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D.加强“福利国家”建设
5.2020年初,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迅速蔓延,疫情非常严重。全国4万多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一个多月时间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
A.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和发展 B.人民的支持和救援
C.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支持 D.医疗技术水平先进
6.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些运动
A.推动了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 B.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
C.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的重视 D.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
7.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 )
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
8.如表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促进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蔓延
9.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A.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C.对疫情征兆做出科学准确分析 D.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10.“1881年(光绪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创办北洋施医局,招收学生,分甲乙两种,甲种四年毕业,乙种三年毕业”,以英国人为医官,此为中国办理西洋医学教育的开始。由此可推断出
A.我国近代医学带有半殖民色彩 B.西方医学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
C.施医局为政府创办的学校 D.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
11.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B.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超强传染性
C.防疫措施不到位 D.科技革命的影响
12.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截止2020年4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超160万,累计死亡达9万,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卷入。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
①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 ④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推行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政策。”这说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C.遏制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D.展示资本主义的优越
14.202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从此,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纳入了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治轨道。这表明我国
A.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 B.环境治理依靠法制力量
C.大力推进民主立法 D.通过法律规范防疫行动
15.2017年,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4小时内,并具备了在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这体现的是( )
A.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B.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
C.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 D.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
16.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对许多非洲国家派出大批医疗队,使得非洲一系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全球蔓延,在国内疫情基本控制的前提下,中国又向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和医疗物资。这主要体现了
A.中国对盟国大力援助 B.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C.我国医疗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D.中国要扩大世界影响力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2020年春天,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积极抗疫同时,习近平主席先后同俄罗斯等外国领导人通电话,分享防疫、抗疫的中国经验,派出一批批专家医疗队前往世界各国。其中塞尔维亚总统寒风中迎接中国新冠疫苗的视频爆红网络,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
A.积极构建人类共同体 B.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C.与各国建交的新高潮的到来 D.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8.如图是1952年张文新创作的宣传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
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 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动员方式
C.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 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
19.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上山下乡运动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
20.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目前我国实施的基础免疫计划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减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儿童可以免费接种这些疫苗。这表明
A.基础免疫计划的实行有利于确保儿童健康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儿童的免疫计划
C.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
D.疫苗接种后可以终生免疫
21.《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法律依据,要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由此可知
A.药品供应问题严重 B.国家医疗立法完善
C.国家重视民生医疗 D.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
22.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享受社会福利群体扩大 D.全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23.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A.古人没有科学的防疫观念 B.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C.卫生措施防治瘟疫最有效 D.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 )
A.减少了国家干预 B.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C.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D.调整了产业结构
2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关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C.提高了我国的医疗技术 D.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26.1911年4月,国际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来自英、日、俄、德、法等12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堂,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该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新阶段
C.使得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D.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西医人才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逐渐在国家机关中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88年,政府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到2001年底,全国97%的地市启动了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7629万人。材料表明
①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②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
③中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④公费医疗已全部被医疗保险所取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8.“人民医疗为人民,强大祖国才可靠,医疗制度要完善,政府引导不可缺,卫生组织要做好,各级服务不能少,医疗保障有基础。”下列对中国卫生组织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包括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群众性卫生组织
②中国红十字会属于群众性卫生组织
③卫生监督机构属于卫生行政组织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属省人民政府管辖
⑤中国医学科学院属于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9.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2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A.有效的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
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
30.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由此可知“赤脚医生”
A.是“左”倾思想发展的结果 B.作用被夸大,是时代产物
C.有利于完善村镇医疗网 D.身兼数职,待遇优厚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各国为了应对疫情,采取了多种措施,有的国家减税、有的国家派发消费优惠券、有的国家直接发现金。自古以来,人类为了应对瘟疫,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值得借鉴的防疫制度。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
材料二
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 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教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材料三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有些国家急于甩锅,试图把责任推卸给别国,并以此来追责并索赔。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面对新冠疫情,国际社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周代书籍中就有一些记载,反映了医药学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周礼》记载了医学分科、粗略的诊察疾病和内治、外治的一般原则。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魏、晋至唐,中医有了全面的发展,对临床医学尤为重视。晋代针灸学与脉学的发展较为突出。宋代政府设置了校正医书局,很多古代医籍赖此得以流传后世。金元时代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医学理论屡有创新。明清时代,虽然也有个别医家提倡“中西汇通”,但由于闭关自守,中医药发展逐渐缓慢下来。
——摘编自魏子孝、聂莉芳《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材料二
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完善了各层级的医疗组织,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凸显,药品供应得到了保障。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中曾记载,从15~16世纪,就整个新大陆来说,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橫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为防止全球性的瘟疫蔓延,医学界展开科研探索,C18世纪末,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以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建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成立。2019年年底,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信息,中国国家卫健委汇编诊疗和防控方案,分享给全球18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参照使用。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0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A项错误;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么没有涉及,D项错误。
2.C
【详解】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西南疫情的基本解决不能说明地域发展差异的缩小,排除A;西南地区疟疾被控制不能证明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排除B;西部大开发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3.B
【详解】
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严格检疫,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措施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B项正确;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不是最能体现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措施,A项错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建设“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D项错误。
5.A
【详解】
根据材料“大救治、大转运、大接治、大防疫规模空前”可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在防疫和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发动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等群众运动”,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重视,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医疗体系的系统化”,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卫生建设的制度化”,所以B错误;仅凭材料中的卫生运动不能得出“建立健全了国家防疫抗疫体系”,所以D错误。
7.B
【详解】
抗战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B正确;题词是抗战时期提出的,排除A;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并不是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8.B
【详解】
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说明中国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B正确,ACD排除。
9.D
【详解】
“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专门下达指示、强调“尽快研制”“疫苗”,反映出中国政府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中国政府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A项错误;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与材料内容无关,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政府对“疫情征兆”的分析,C项错误。
10.A
【详解】
根据材料“1881年”可知,此时处于列强侵华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背景下创办的北洋施医局,因此带有半殖民色彩,A项正确;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医学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并非随外来侵略传入中国,排除B项;材料仅能表明李鸿章创办了北洋施医局,无法判断其性质,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北洋施医局……以英国人为医官”无法得出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冲击,排除D项。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加快了传染病的蔓延,因此A正确;BC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2.D
【详解】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巨大挑战,国际社会应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要发挥国际组织的重要作用,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不全面,排除。
13.B
【详解】
根据材料“鉴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府信用危机”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B项正确;排除ACD。
14.D
【详解】
题干信息“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纳入了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治轨道”,表明我囯通过法律规范防疫行动,D项正确;A项是现象,B项中环境治理说法有误,C项中民主说法错误,均排除。
15.A
【详解】
近年来,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网络直报系统”,大大缩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能够快速检测数百种病原体等,体现了先进科技助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A项正确;“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卫生预报系统”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世界领先”,C项错误;“公共卫生事件推动相关系统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排除。
16.B
【详解】
中国派出大批医疗队帮助其他国家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我国医疗技术在某些领域是世界上先进的;扩大世界影响力并非材料主旨。
17.A
【详解】
根据材料,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积极抗议的同时对世界其他国家予以援助,可见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共同体,故A正确;塞尔维亚是欧洲国家,在援助抗议中中国并非只援助周边国家,故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疫情期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帮助,与建交无关,故C排除;材料能说中国抗击疫情有效,并不能说明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故D排除。
18.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这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群众动员方式是在1952年开创的,B错误;该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变形、夸张、怪诞等特点,C错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与题无关,D错误。故选A。
1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严重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对农村实行的医疗卫生改革,也是调整的表现,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B
【详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免疫计划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儿童的疫苗接种问题,并没有提到接种疫苗后儿童的健康情况,故A项错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内容,材料只涉及儿童疫苗的接种问题,故C项错误;儿童接种疫苗,并不能保证终生免疫,故D项错误。
21.C
【详解】
根据题干中的“四个最严”的要求可知,国家重视医疗卫生问题,C项正确;仅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当前药品供应问题严重的结论,加强医疗立法只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相关法律,排除A项;B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我国加强医疗立法并提出相关要求,无法说明“卫生事业进入新时期”,排除D项。
22.B
【详解】
从1982年宪法做出规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设,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扩大,排除C项;D项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
【点睛】
23.B
【详解】
依据题干“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可知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材料“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说明到20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科学的卫生防疫观念才逐渐深入到乡村,由此可见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B正确;A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也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没有说明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或者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CD排除。故选B。
24.B
【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包括医疗保险服务、失业救济、养老和教育等法案,确保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法案的实施说明西方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B正确;二战后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爱国卫生运动不能提高医疗技术,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均属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A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1911年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很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推动了国际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已经把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只是影响有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该会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排除D项。
27.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部分发展历程,①正确;从材料中的数字来看,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比较广,②正确;中国的医疗保险系统也包含农村,农村中的医疗保险内容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③错误;公费医疗在部分城市中仍然存在,④错误。故A项正确。
28.B
【详解】
卫生监督机构属于卫生服务组织,③错误,CD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由国务院管辖,④错误,A排除;①②⑤说法均正确,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29.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故选D;培养赤脚医生属于低水平的医疗卫生建设,A项错误;赤脚医生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B项错误;赤脚医生只能满足人民群众低水平的医疗卫生需求,C项错误。
30.C
【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的出现有利于完善农村的医疗网,C项正确;据材料中的时间“1968年”可知,当时虽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仅根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赤脚医生”是“左”倾思想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B项中“作用被夸大”的说法错误,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赤脚医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赤脚医生”是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无法得出“待遇优厚”的结论,排除D项。
31.(1)特点: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分类实施;具有一定科学性;防治与重建结合;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意义:有利于控制疫情;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民众生命财产提供了一定保障;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后世防治疫灾提供了借鉴。
(2)趋势:由消极应对到积极应对;由效仿他国到自主决策;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认识: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借鉴先进经验等。
(3)做法: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等可知,明代应对疫灾时由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从“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可知,其有分类实施的特点;由“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等可知,明代应对疫情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等信息,可知其防治与重建相结合;根据“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年……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可知,明代应对疫灾动员了民间力量广泛参与。意义:根据材料一中的重要救灾战疫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控制疫情、稳定秩序、巩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保障民众生命财产、推动思想观念转变和为后世防治疫灾提供借鉴等方面中,简析其意义。
(2)趋势:根据材料二中“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它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可知,英国政府防疫由消极应对到积极应对,由效仿他国到自主决策;根据“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可知,其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治理;从“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等信息可知,英国政府防疫对策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认识:综合材料一、材料二中英两国防疫救灾的经验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成功救灾防疫,需要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借鉴先进经验等。
(3)做法:根据材料三中“新冠疫情中,有些国家急于甩锅,试图把责任推卸给别国,并以此来追责并索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可知国际社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2.(1)主要特点: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政府重视医籍的校正与传承;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明清发展缓慢下来。
历史影响:使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体系并得到丰富完善;有利于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后期的缓慢发展不利于社会转型。
(2)进步:医疗保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各层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得到落实;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取得突出成就。
主要原因:国家干预的加强;世界性公共卫生机构的推动;科技革命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3)认识:医疗卫生事业关平人民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普遍重视;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事业也呈现出时间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等。
【详解】
(1)主要特点:由材料“宋代政府设置了校正医书局,很多古代医籍赖此得以流传后世”可归纳为政府重视医籍的校正与传承;由材料“金元时代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医学理论屡有创新”可归纳为注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由材料“但由于闭关自守,中医药发展逐渐缓慢下来”可归纳为受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明清发展缓慢下来。
历史影响:由材料“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医学理论体系形成”“魏、晋至唐,中医有了全面的发展”等信息可知,其发展使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体系并得到丰富完善;另外结合所学可知,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民众的身体健康,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但其后期的缓慢发展,是不利于社会转型的。
(2)进步:由材料“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可归纳为医疗保障被纳入社会保障体制;由材料“欧美社会下层民众的医疗卫生基本得到物质保障”可归纳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得到落实;由材料“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可归纳为各层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由材料“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可归纳为公共疾病的防控与公共卫生的监督取得突出成就。
主要原因:由材料“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干预的加强;由材料“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可知,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性公共卫生机构的推动;另外结合所学可再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3)认识:由材料一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可得出认识“医疗卫生事业关平人民身体健康,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普遍重视”;由材料二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原因可得出认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科技、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由材料二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所涉及的主要区域可得出认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也直接导致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也呈现出时间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33.示例:
论题: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大国担当
论证:航路开辟后,大类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后带去的病菌使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给美洲带来灾难。世界性瘟疫开始传播,全球卫生安全及医疗问题逐渐凸显。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交流更加频繁,疾病传播范围扩大。19世纪出现的霍乱很快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疾病对世界的破环性影响增大。
针对威胁全球的疾病,医学界展开科研活动。19世纪,疫苗接种从欧洲开始并传入亚洲。20世纪,国际性卫生机构建立。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的防疫和治疗。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了大国力量、大国精神、大国担当。
综上所述,世界联系加强的同时,却有利于疾病的传播。世界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力应对疾病和各种挑战,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若学生从其他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成理、史实准确,均可酌情给分)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上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然后,拟定一个论题,论题必须明确;再次,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论题”:依据材料信息“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霍乱在1830年出现于俄罗斯,很快橫扫了欧洲,接着出现在魁北克、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18世纪末,英国医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荐牛痘接种法,到19世纪早期超过10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传入中国”、“20世纪后,伴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增强,以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突出。”可以提取出一条信息“全球化下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依据材料信息“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局建立;……,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援助。”可以提取出第二条信息“公共卫生的应对体现出大国担当”。根据上述两条信息,可拟定“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大国担当”这一论题。
“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18世纪末19世纪初,疫苗接种从欧洲开始并传入亚洲;20世纪,国际卫生机构建立;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分析论证。
示例:论题: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挑战与大国担当。
论证:新航路开辟后,人类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推动了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后带去的病菌使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给美洲带来灾难。世界性瘟疫开始传播,全球卫生安全及医疗问题逐渐凸显。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交流更加频繁,疾病传播范围扩大。19世纪出现的霍乱很快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疾病对世界的破环性影响增大。针对威胁全球的疾病,医学界展开科研活动。19世纪,疫苗接种从欧洲开始并传入亚洲。20世纪,国际性卫生机构建立。共同应对全球性疾病的防疫和治疗。21世纪,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展现了大国力量、大国精神、大国担当。综上所述,世界联系加强的同时,却有利于疾病的传播。世界加强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力应对疾病和各种挑战,才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