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6:1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C.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D.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
3.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 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 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4.武昌起义之后,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而此时的清廷仍保留着强大的武装。这说明(  )
A. 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D. 清廷的覆亡有其必然性
5.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 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 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 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这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 停滞不前
B. 发展迅速
C. 分布在沿海地区
D. 轻重比例失调
7.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其中主张从文化层面学习西方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8.“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A. 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
B.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C. 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
D. 清廷腐败无能出卖国家利益
9.“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黄兴为其领导的某次革命活动所写的挽联。该革命活动是(  )
A. 武昌起义
B. 四川保路运动
C. 黄花岗起义
D. 金田起义
10.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
A. 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 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 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 增强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11.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 )
A. 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
B. 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
C. 彰显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诉求
D. “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12.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
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
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
13.《孙中山全集》中提到:“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文件是(  )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华民国约法》
D.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4.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 洋务运动的影响
B. 维新运动的影响
C. 抗日战争的影响
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5.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首义”指的是(  )
A. 黄花岗起义
B. 保路运动
C. 武昌起义
D. 中华民国成立
16.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
A. 李贽的“异端”思想
B.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7.某近代历史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
C. 促进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 使人们思想解放,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8.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 发动了武昌起义
B. 终结了清朝统治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颁布了《临时约法》
19.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20.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  )
①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
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③复辟称帝
④下令解散国民党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用一两句话概括当时中国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3)材料三中清政府成立的责任内阁的特点和它带来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向中国市场出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 民国建设肇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言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知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袁世凯表面上对共和与专制的态度是怎样的?实际上又是怎样的?
(3)结合史实,袁世凯后来是如何独揽大权的?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
——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摘编自鲁迅《致许寿裳》
材料二 《新潮》每本里面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也是好的。但我的意见,以为不要太多;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譬如说天文忽然骂阴历,讲生理终于打医生之类。现在的老先生听人说“地球椭圆”,“元素七十七种”,是不反对的了。《新潮》里装满了这些文章,他们或者还暗地里高兴。(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新潮》三期通信内有史志元先生的信,似乎也上了他们的当。)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总而言之,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眼光看来,讲科学和发议论都是蛇,无非前者是青梢蛇,后者是蝮蛇罢了;一朝有了棍子,就都要打死的。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但蛇自己不肯被打,也自然不消说得。
——摘编自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选D。“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符合辛亥革命,故选D;A、B、C与“点燃革命之火” 不符。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错误;B项“完全消除”说法错误,排除。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乱臣贼子”和“帝制自为”可知是对内而不是对外,故A项错误;据材料“乱臣贼子”和“帝制自为”都是政治而不是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反对“乱臣贼子”到反对“帝制自为”体现了从维护帝制到反对帝制的变化,即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治而不是社会习俗,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 尽管此时的清廷仍保留着强大的武装,但现实却是“武昌起义之后,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了清廷的覆灭有其必然性,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C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从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和1913年数量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付诸实施,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即器物,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排除B、C两项,选择D项。
8.【答案】A
【解析】“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说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故选A项;根据材料信息“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可以排除C、D两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9.【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黄兴……领导”“七十二健儿”“黄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发生于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答案为C。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可知,这一规定目的在于通过宣誓体现宪法的权威性,故选B项。复辟帝制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宪法而非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大总统选举法》”可知总统选举依法律进行,本身具有合法性,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A.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由此可见,题干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原因是破除专制制度对人的思想束缚,故A正确。BC.两项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C。D.D是无关项,明显错误,故排除D。故选A。
12.【答案】B
【解析】依所学,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和法治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故B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典籍受到批判,这种现象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选D项。洋务运动、维新运动都体现的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维护,排除A、B两项;抗日战争与儒家传统文化无关,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武汉”“首义之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其革命的首义地点是武昌,武昌是武汉市的一部分。A、B、D项都与武汉无关,故C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提倡自由平等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在经济领域中同样实现了‘突变’,奠定了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框架,并使之初步成型”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
18.【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选A 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结合课本史实叙述排列:①是在1914年底,②是在1914年5月,③是在1915年底,④是在1913年11月,故选D项。
21.【答案】(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主观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客观效果: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产生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3)特点:封建专制色彩。影响:皇族内阁的出台使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解析】
22.【答案】(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2)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解析】第(1)题,不利因素从当地士绅的反对中分析,有利因素从地方实力派官员的支持方面概括。第(2)题,从国际背景、企业经营理念和产品质量上分析。
23.【答案】(1)总统权力全面加强,从三权分立到总揽大权。
(2)袁世凯表面上赞成共和,反对专制。实际上却加紧实行独裁统治。
(3)解散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颁布《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体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材料二体现总统总揽大权,材料三体现袁世凯表面赞成共和,反对专制,实际上却大搞独裁。据此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4.【答案】(1)办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努力: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
(2)认识: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解析】第(1)问“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变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方式在思想层面,要破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观念,改造国民思想。他为此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新文化运动上:创办《青年杂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旧的伦理道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明显有激进与理智之分,但其共识在于,均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第二小问,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袁世凯尊孔复古,思想界必然掀起文化讨伐;同时,这也是辛亥革命以来,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现。
25.【答案】(1)原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要求民主独立;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新文化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实现思想解放;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政策;北大师生不懈努力。
(2)作用:猛烈攻击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思想解放;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运用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形式,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指导学生出版《新潮》等进步报刊。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暮气甚深”可以得出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根据材料一“蔡先生来,略与改革”可以得出蔡元培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政策,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根据材料一“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可以得出北大师生不懈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还有以下几点:第一,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要求民主独立。第二,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实现思想解放。第(2)问,根据材料二“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可以得出猛烈攻击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二中鲁迅的活动可知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中鲁迅的活动,可以得出指导学生出版《新潮》等进步报刊;根据所学知识,我们还可以得出运用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形式,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