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路交通的变迁
一、单选题
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图所示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
A.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2.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
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 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3.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A.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5.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6.“高铁改变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正在上演。历史上交通运输建设见证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秦朝修建“驰道”(或直道),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清末保路运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C.蒸汽机的发明促进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进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7.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8.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9.“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下列出现在“狂飙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A.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0.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11.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既有直达九原的直道,又有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改善国内交通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12.19世纪70年代,湖北轮船航运业曾短暂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与洋人争利 B.湖北率先利用工业革命成果
C.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 D.湖北交通业逐步走向近代化
13.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14.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15.清初史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代
①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②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③驿路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④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的春运铁路运输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学习了“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之后,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讨论有关铁路的问题,对于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京九铁路的修建
17.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8.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19.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20.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所云:“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文中“其”是指
A.含嘉仓 B.都护府 C.洛阳城 D.大运河
21.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当时还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渠,方便军粮漕运。以上材料体现了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进行专业化管理 B.以政治经济功能为主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二、材料分析题
22.运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都的开封,有几条水路:绕西北而过的黄河、下东南而去的汴河、出西南的惠民河及接东北的广济河,这几条河唐代便有,只不过因社会纷乱淤塞了,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惠民河主要输送河南、淮北各府州向京师提供的粮食。广济河主要输送京东一带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黄河主要输送来自陕西诸州的物资。而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淮南路、荆湖南、北路)的漕粮百货,均由汴河运往京师,数目以百万石计,而其他几条仅以十万石计。所以宋人把汴河看作国家的生命线,即使是皇帝,也不敢懈怠。
因为汴河的水是从黄河分流出来的,难免使汴河淤积。为了保证汴河拥有一定的水量,就必须常常疏浚,宋初是每年一次,而后是三五年一次,到最后竟然有20年没有疏浚。后宋人几经改革,最后采用了堵上黄河来水口,导引汴口附近的洛水入河的方法,才暂时解决了汴河水浊的问题。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承载的帝国》
材料二:
晚清时期京杭运河漕运逐渐衰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运行了2000多年的漕运也成为历史记忆。
——摘编自胡梦飞《辉煌与没落明清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运河漕运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晚清京杭运河漕运衰败的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几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窒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
——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共和国处于大西洋航道与北欧航道的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很快成为欧洲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那时,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使荷兰成为欧洲的造船中心。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且是世界金融信贷业务的中心,荷兰资产阶级以其雄厚的资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各国商人所贩运的货物要在这里规定价格,各国贸易公司的股东要在这里开价,给欧洲各君主国政府的借款也要在这里分配。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把欧洲南方各国与北方各国之间的全部贸易都集中在自己手中,获取了欧洲高度的商业利润并夺得了商业的霸权。
——摘编自曹文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等
材料二
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而铁路建设则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与其他国家不同,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这项崭新的交通事业从一开始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在德国铁路建设的早期,很多线路都是由政府直接主办的,后来也曾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然而国家的统一给德国铁路事业的继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俾斯麦上台后开始大力推进铁路国有化运动,但在当时自由放任思想普遍流行的形势下,国有化的阻力还是很大的。1870年代后期的经济萧条对铁路国有化其实是一个推动,因为很多人批评私营铁路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此后,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1879年,普鲁士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600公里。正是通过国家拥有和管理铁路,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l)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航海业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铁路事业发展对德国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柳孜隶属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据濉溪县志记载.位于该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
罕见的宋代货运码头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所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大小厚薄不一致,形状各异的石料均为使用过的旧料,在砌体中还夹杂使用一定数量的汉代墓葬石构件画像石石料。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共4层,厚75厘米左右,基础大于石砌体,北部向河道内延伸。
珍贵的唐宋沉船
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身存长9.6米,包括拖舵共存残长12.6米。现存船体长度由两段木板拼接而成,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尾舱横梁上有三档舵杆限位木椿,可调节船的航向。
2号沉船是一艘独木舟,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长10.6米。船体两头窄中间宽,呈大半个圆弧形,头和尾部上收,面部稍上翘。
6号沉船为木板结构,残存长23.6米。从这段立于壁板之上的底板结构情况来看,船底为平底。船壁板特别巨大,木质坚硬,板面向内呈弧形,舱中间存有13根空梁方孔,空粱尚残存三根。
丰富的古陶瓷
经初步鉴定,能确认窑口的有安徽寿州窑,浙江的越窑,江西的景德窑,福建的建阳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定窑等20余座全国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窑口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实为罕见。
——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运河故道有哪些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①②③分别为自行车、黄包车、汽车。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内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2.B
【详解】
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排除A;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D项错误。
3.C
【详解】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五大水系,沿线经济发达,有助于加强中国南北经济交流,C正确;题干内容与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无关,排除A;隋唐时期的经济并未发生转型,排除B;京杭大运河主要涉及的国内贸易,而非对外贸易,排除D。
4.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
5.B
【详解】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上的变化,排除D。
6.C
【详解】
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得到发展的,即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A、B、D关于交通运输的描述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7.B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C
【详解】
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B
【详解】
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反映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实行机器大生产,因此造成“狂飙时期”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故B项正确;1562年,英国人霍金斯第一次贩卖黑奴给西班牙殖民者,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的黑奴贸易,故A项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垄断组织,美孚石油是最早的托拉斯组织,故C项错误;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D项错误。
10.C
【详解】
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11.C
【详解】
秦朝通过修建这些道路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此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改善国内交通,故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促进经济发展是客观作用,故排除D项。
12.D
【详解】
19世纪70年代正值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这一时期湖北轮船航运业出现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美国旗昌洋行与轮船招商局汉口分局四足鼎立的局面,说明洋务运动略有成效,也意味着湖北的交通逐步走向近代化,D正确;这里的湖北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资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B中的“率先”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外资航运公司不一定代表了政府,而且当时是四足鼎立,因此不能说明帝国主义激烈争夺航运权,排除C。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都城在长安,因此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形成“ ”的形状。元朝都城在北京,大运河裁弯取直,形成“”形状。而隋朝开凿大运河以及元朝整修大运河首要目的是便利统治,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和整修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A正确;大运河解决的是北粮南运问题而非水源不足问题,排除B;C与题干无关,排除;隋朝时期南方还不是经济重心,而元朝修筑大运河目的是解决政治中心北移之后的粮食转运问题,排除D。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米迪运河,A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B项排除;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C项排除;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D项排除。
15.B
【详解】
元朝时期,驿站遍布全国,各地都有使驿往来(“人迹所至,皆置驿传”),表明元代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说法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元代的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驿路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需要,并非元代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故C正确;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故排除ABD。
17.C
【详解】
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控制的结论,故B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交融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8.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达到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所以说,古代罗马和印加帝国在境内修筑完善的道路系统,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故A项正确;“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19.A
【详解】
“蹈”为践蹈,“露”为显露,据材料“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践踏而形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铺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未能正确理解题干,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强调道路和“蹈”“露”之间的关系,排除。
20.D
【详解】
唐诗描述的是隋朝工程给百姓带来灾难,但是该工程对于唐代却大有好处,结合材料中的“汴河”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其在唐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民生,D正确;含嘉仓的建设并未给隋朝百姓带来妨害,排除A;都护府位于边疆地区,与题干中“汴河”不符,排除B;洛阳城对于唐朝百姓而言并无多少益处,排除C。
21.D
【详解】
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作用,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军事功能,B项排除;材料还体现了传递文书的功能,C项排除。故选D。
22.(1)特点:利用前代成果;运载数量大;政府重视;以汴河为主;以东京为中心。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开封繁荣。
(2)战乱;河道淤积;铁路兴起;轮船海运兴起。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这几条河唐代便有,只不过因社会纷乱淤塞了,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可知,利用前代成果;根据材料“全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两浙路、江南东、西路、淮南路、荆湖南、北路)的漕粮百货,均由汴河运往京师,数目以百万石计,而其他几条仅以十万石计”可知,运载数量大,而且以汴河为主;根据材料“所以宋人把汴河看作国家的生命线,即使是皇帝,也不敢懈怠”可知,政府重视;从漕运的中心看,是以东京为中心。影响:根据材料“经宋初疏浚和开凿后,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运河残云漕运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开封繁荣。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战乱影响漕运;根据材料“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可知,河道淤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铁路兴起,轮船海运兴起,冲击漕运。
23.(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公司资力雄厚”可归纳出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公司自身的优势。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机器轮船的性能优势等。
(2)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可归纳出转运漕粮、军火、防军;从近代化的角度可得出推动了交通近代化;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因素可以从政府的政策扶植、近代化的优势、时局环境、经济发展程度、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去进行归纳总结。
(3)评价,从近代航运出现的时代背景、发展状况等角度去分析,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24.(1)原因:
荷兰: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支持;造船技术先进;创新商业组织形式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
(2)原因:统一的历史趋势;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推动(或铁路国有化运动);私人投资浪潮。
影响:推动德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力发展;推动国家统一进程;加速德国工业化进程;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向垄断阶段发展;加速德国崛起。
【详解】
(1)根据材料“荷兰共和国处于大西洋航道与北欧航道的交叉点,优越的地理位”可得出荷兰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根据材料“荷兰的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可得出荷兰造船技术先进;根据材料“独立后大力发展工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信息可知,荷兰政府政策的支持推动荷兰航海业的崛起;根据材料“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可得出创新商业组织形式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
(2)原因,根据材料“政府的推动是德国铁路事业突飞猛进的关键因素”可得出政府推动德国铁路的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涌现出私人投资铁路的浪潮”可得出这时期私人投资浪潮推动德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884年……1909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德国国内统一的历史趋势推动德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同时这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为德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影响,根据材料“1835年,纽伦堡和菲尔特之间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正式吹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军号”“德国交通运输事业很快迎来巨大发展”等信息可知,德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推动德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并且德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交通运输业,这推动等工业化进程,也是推动德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根据材料“国家购买铁路的行动提上日程”“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等信息可知,政府对铁路事业的支持和政策调整促进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向垄断阶段发展。
25.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 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 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反映了唐宋时期造船业的情况。 为研究船的时代、种类、用途以及造船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安安徽寿州窑、江西景德窑、河北的定窑 等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制 瓷业的情况。 . 为研究该遗址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详解】
史料价值: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来源、材料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材料的史料价值。而史料价值依据遗址发掘所得出。材料来源方面:根据材料“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可知,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方面,根据材料涉及的码头建设、造船业情况以及陶瓷业情况分别根据材料涉及内容分析其具有的史料价值,如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其主要的史料价值是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样的思路说明造船、陶瓷相关材料的史料价值。最后对三个领域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史料价值,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