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0 16: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一、单选题
1.19世纪后期,70%到90%的欧洲城市里的人都感染过肺结核,又因为饮用水的污染,使霍乱、伤寒、天花盛行。尽管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906年又颁布了《制碱等工厂管理法》,但在1952年12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还是夺走了超过12000人的生命。这一描述在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 B.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 D.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化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空间地域上分布不均衡 B.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
C.移植了西方城市化模式 D.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
4.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
C.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 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5.如图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1949—1960年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
B.1960—1978年因政府政策出现逆城市化
C.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完成城市化
D.1949年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迅速
6.城市公共设施指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可分为教育、医疗、文娱、交通、社保、社区服务等。而且,任何人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公共设施
A.关系到城市政府的形象 B.反映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C.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D.关系每个居民的基本利益
7.下表呈现了中国近代后期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国
统计时间 城市化率 文献依据
民国初年 21% 卜凯《中国土地利用》1941年
20世纪30年代 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1946年
1949年 17.4% 罗时凡《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年
A.城市化未引起社会关注 B.缺乏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C.民国时期研究结论失实 D.城市化受阻于政治环境
8.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士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这一革命
A.导致英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 B.促成英国实现粮食自给
C.推动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D.揭开英国圈地运动序幕
9.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増加,材料表明英国
A.人口逐渐呈现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
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11.“近代中国,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了。但是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发展
B.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外来侵略之上
C.若没有外来侵略中国将不会出现城市化
D.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2.二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A.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B.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C.利润丰厚与企业盲目扩展 D.人口逐步向城市郊区聚集
下表体现了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9.9
A.城乡二元结构已基本破解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14.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发展中国家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将不会出现,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是经历了这些问题,甚至这些问题更严重。据此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应避免城市化,让更多的人在农村生活
B.发展城市化,让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
C.城市化是逆流,国家应在政策上阻止
D.城市化是潮流,应做好人们的心理疏导
15.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0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16.据学者研究,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
英国总人口与城市总人口(万人)
年代 全国总人口 城市总人口 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1520年 240 12.5 5.25%
1600年 411 33.5(伦敦22万人) 8.25%
A.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 B.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
C.政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 D.催生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17.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伦敦百货公司、连锁商店大量涌现,运动俱乐部、剧院、音乐厅也日益增多,各式各样的展览会目不暇接,这说明当时英国
A.贫富差距缩小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垄断组织快速发展 D.奢侈之风盛行
18.恩格斯曾在评论伦敦时指出:“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据此可以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后
A.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B.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发展迅速
C.经济实力增强推动城市化发展 D.无产阶级壮大议会改革发生
19.“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20.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
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 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
C.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D.城市建设世界领先
21.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各项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由此出现的矛盾是
A.人地矛盾 B.供需矛盾 C.土地供需矛盾 D.能源危机
22.1854年美国人伊莱莎·格雷夫斯·奥的斯站在高高升起的升降梯平台上,命令助手砍断平台的提拉缆绳,平台没有坠毁,而是固定在半空中。下列对于升降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升降梯动力为电力 B.奥的斯提高了升降梯的安全性
C.此时升降梯只能依靠蒸汽动力 D.此时升降梯已应用到住宅中
23.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24.近代中国的上海人,具有其特有的精神特征,张爱玲在小说中曾有过“到底是上海人”的感叹。“近代上海人”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是
A.上海著名的工商业家族团体 B.苏浙移民从乡民到市民的转化
C.以西式文化为特征的原住民 D.多元组合的都市普通居民群体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设立和扩张,中外贸易的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上海人口由1843年的27万增长至1910年的128万余人,但这些人口主要是迫于战乱、灾荒和农村经济的凋敝而流入上海,当时的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不及实际需求,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被迫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了成片的窝棚栖身。……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近代西方样式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进入以租界为中心的上海城市生活领城,城市管理也趋于制度化,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沿淞沪铁路天通庵与江湾车站之间,有威士制革厂,傍江湾河而立,凡厂中秽水,皆泄于河中。”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近代成市化进程中。
——摘编自戴鞍钢《城市化与“城市病--以近代上海为例》
材料二:
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到19世纪早期,几乎所有快速增长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都达到了每英亩300人,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该法案涵盖了对城市街道、住房、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进行治理的内容,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随后,英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住房与城市规划的一系列法案,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基本得到完善。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英两国城市治理效果不同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变化
年份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
1751年 7390 1657 22%
1801年 10755 3488 32%
1851年 20879 11194 54%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的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以来,脱胎于乡村的江南市镇迅速发展。明清时期不仅有苏州、杭州等大型城市,还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市镇,像盛泽镇(隶属苏州)等大型市镇,“居民俱以桑蚕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黎里镇(隶属苏州)的米市,“每日黎明,乡人成集,百货贸易,而米及油饼为尤多”。总之,明清市镇的出现,大多数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5.明清》等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在煤铁矿资源密集地区和工业发达地区,崛起了一大批工业城镇,如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伦敦发展越出了旧城区范围,随着公路、铁路向外伸展,与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等市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但城市的急速发展也引发了“城市病”,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先后出现。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第五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一代新文明必然有其自己的城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城市”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19世纪欧洲大多数居民的健康遭受大气和水等污染影响,虽然英国有相关法令出台,但依然存在因污染引发的重大事件,说明当时环境问题严重,只有英国一国的努力不够,治理污染需要欧洲各国的努力,欧洲城市化过程中的法制仍需完善,C项正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不能说明欧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已经下降,A项错误;工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导致环境被破坏没有概括出材料主旨,D项错误。
2.B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没有强调其空间地域上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3.B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列强侵略而被动进行,缺乏足够的内驱力,并且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保留大量的保守因素,发展进程具有不彻底性,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B项正确;根据材料“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可知,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彻底性,并未提及空间上的 差异性,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和不彻底性,没有强调移植西方城市化模式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没有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城市间发展速度不平衡的结论,D项错误。
4.C
【详解】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随着曼彻斯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财产犯罪猛增,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综上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5.B
【详解】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困难,1960年中央实施“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项正确;从图表可知,1949—1960年我国城市数量呈上涨趋势,但无法得出城市化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化尚未完成,排除C项;1978年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排除D项。
6.C
【详解】
城市公共设施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其公共性,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城市公共图书馆,城市新增人口一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享受其提供的借阅服务,而这种服务并不对其他已有人口的服务造成任何影响,因此,任何人增加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故选C项;A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7.D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而1949年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1949年是解放战争关键的一年,由于此时的战争影响了城市化进程,D正确;表格中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率在提高,表明城市化已经引起相应关注,故A项错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为城市化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民国前期,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城市化率确有一定提高,故C项说法错误。
8.C
【详解】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业技术的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圈地运动在15世纪晚期就开始了,排除D项。
9.D
【详解】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下降,说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减少,并不代表带整体人口减少,排除A;经济危机对城市人口减少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材料与城市化水平无关,排除C。
10.D
【详解】
根据“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大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排除C项,D项正确;A项本身论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据材料“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可知,大城市并不是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排除B项。
11.D
【详解】
由材料“城市化的开始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带有半殖民地色彩,D项正确;由材料“列强各种形式的入侵的刺激之上”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列强的入侵刺激下发展而来的,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城市化得以开始,即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
12.A
【详解】
本题考查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尤其是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因此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故A项正确;B、C项不属于直接原因,排除;人口向城市郊区的聚集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13.B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B项正确;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之间的差别有所缩小,但“二元结构已基本破解”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中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之间,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4.B
【详解】
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可以在基础设施、环境、就业等问题上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是历史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A、C两项排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工业化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导致的,并非做好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排除D项。
15.C
【详解】
题干表格中的马车、轿子、马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从有到无,而人力车、脚踏车、汽车和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从无到有,而且数量相当大,据此可以推论出C符合题意,故选C;A中的“根本”、B中的“普遍”由于说法绝对而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数据图表类信息解读题,考生解题的关键是将表格中的交通工具分为旧式和新式两类,再比较两类交通工具在时间上的变化,然后得出结论就顺理成章了。
16.A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表格中1600年英国早期城市化城市总人口33.5万人中伦敦占22万,城市人口所占比例8.25%中伦敦占有5%,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无论在城市总人口还是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中,都体现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优势,即这时期城市化未摆脱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藩篱,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伦敦作为政治中心明显城市化速度要快些,无法得出受制于城市人口的缓慢增长,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伦敦作为英国政治中心为摆脱其优先发展的藩篱,没有体现治中心严重制约其他地区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基本情况,没有催生自由主义经济思想,D项错误。
17.B
【详解】
根据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故选B项;工业革命之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而不是缩小,排除A项;垄断组织主要出现在大企业中,而题干所述现象不属于大企业,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英国人民的消费情况,排除D项。
18.A
【详解】
由材料“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可知,英国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应,推动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故选A;材料中的250万人是从其他地方聚集过来的,这数字背后不必然代表人口的迅速增加,排除B;材料评述的是城市化的作用,而C项强调的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材料与选项并不匹配,排除;材料中的250万人不必然指向无产阶级,无法得出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论,排除D。
19.A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条件简陋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
20.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收地方税;这说明,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故A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娱乐地法》,无法说明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比对,无法说明英国的城市建设世界领先,故D项错误。
21.C
【详解】
据“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土地是城乡发展空间扩张的首要载体,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为匮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土地的需求,即突出的矛盾是土地的供需矛盾,C项正确;人地矛盾主要体现在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的现象,排除A项;“供需矛盾”的说法不如“土地供需矛盾”的说法准确,排除B项;“能源危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22.B
【详解】
奥的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使用升降工具的历史,增加了升降梯的安全性,B项正确;据材料“185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电力尚未发明,排除A项;C项错在“只能”,升降梯还可以依靠自然力蓄力和人力等,排除;这一时期升降梯主要是用于运输货物,排除D项。
23.C
【详解】
根据材料“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公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等信息可知,1984年在北京城市工作和城市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据着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必要性,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体现政府行政职能的深化,故排除D项。
2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近代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西方列强最早侵略的城市,自然经济瓦解的较早,近代工业发展较好,多种文化汇合,因此上海人是多元组合的都市普通居民群体,故选D;“近代上海人”并非都是上海著名的工商业家族团体,也不都是苏浙移民从乡民到市民的转化,排除AB;“近代上海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但并非都是上海原住民,排除C。
【点睛】
25.(1)表现:
中国:①城市贫民剧增;②环境污染严重;③华洋分治明显。
英国:①城市布局混乱;②环境卫生恶劣;③住房问题突出。
(2)原因:
中国: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③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
英国: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②民主宪政的确立;③政府职能的加强;④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
【详解】
(1)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一“导致流入城市者大多成为城市贫民”可知,城市贫民剧增;根据材料一“随着上海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可知,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材料一“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可知,③华洋分治明显。英国表现,根据材料二“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可知,城市布局混乱;根据材料二“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可知,环境卫生恶劣;根据材料二“低矮的工人住宅区到处都是水洼,被垃圾、度弃物和臭气所包围”可知,住房问题突出。
(2)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上海开埠后的城市行政格局,实行华洋分治”及所学知识,结合时代特征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据材料一“但在租界以外的华界如豫园所在的上海老城区,尽管人口拥挤,近代市政设施却几无踪影”可知,旧中国政府的城市治理理念与权限的欠缺;根据材料一“农村经济的凋敝”可知,中国农村经济的破败。英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可知,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根据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基础的角度分析可知,民主宪政的确立;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物质环境实行管理的原则”可知,政府职能的加强;根据材料二“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知,民众的环保与生活意识的增强。
26.(1)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2)变化: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
因素:英国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3)说明:20世纪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国家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深圳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出现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详解】
(1)特点:由材料“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可归纳为坊市制度受到冲击;由材料“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可归纳为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由材料“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可归纳为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由材料“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可归纳为地理位置优越;由材料“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并结合所学可知,扬州商业的发展得益于江南经济的开发;由材料“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可归纳为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
(2)变化:由表格中“英国人口”和“城市人口”两列数据的变化可知,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在迅速增长;由表格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这列数据的变化可知,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3)说明:可结合所学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及上海浦东的开放进行说明,特别强调要先说改革开放的史实,然后再说深圳和浦东的具体发展成就。
27.(1)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聚集自然形成的结果;交通位置便利等。
(2)促进大批的工业城镇兴起;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等。
(3)答案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明清市镇的出现,大多数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即可;结合所学从交通便利等角度进行补充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崛起了一大批工业城镇”可归纳出促进大批的工业城镇兴起;根据材料“与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等市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区”可归纳出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管理混乱等问题也先后出现”可归纳出带来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问题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关于阐释可从中西方城市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