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陆游
书愤
诵读提示: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一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感情基调:悲愤
朗读要求:字音、节奏、情感
1.关于作者:
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务观
放翁
南宋
《剑南诗稿》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知人论世
2.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诗人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 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文题解读
(1) 早岁:早年,年轻时;
(2) 那:哪;
(3) 世事艰:“世事”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艰者,难也;
(4) 气:气概;
(5) 瓜州:江防要地;
(6)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重点字词
(7) 大散关:军事重地;
(8)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9)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10)名世:名传后世;
(11)堪:能;
(12)伯仲:可以相提并论。
重点字词
诗歌大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 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典出《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心腹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等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典出《南史 檀道济传》,南北朝时期,宋国有位名将檀道济。他跟着宋武帝刘裕北伐,屡建奇功。宋文帝即位后,因为檀道济名望太高,左右部将骁勇善战,几个儿子也掌管兵权,所以对他很不放心,加上朝中一些大臣挑拨离间,最终檀道济被扣上谋反的罪名关进大牢。几个儿子和部将全部被杀。临刑前,他一口喝下一壶酒,大吼道:"你们这样做,是自毁万里长城啊!"檀道济死后,北魏闻讯大举南伐,待大军饮马长江时,宋文帝才意识到,军队确实犹如长城般重要。他后悔不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1.诗歌中每一联的内容——“书”什么?
以意逆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就全诗来看作者所“愤”何事——“愤”什么?
(找诗中字眼回答)
以意逆志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愤
报国欲死无战场
书生无地效孤忠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品一品 写一写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艺术特色
诗人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尾联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指诗人年少时磅礴大气,他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一个“空”表达出诗人怀才而不遇的处境和对此的愤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比
①将昔日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作对比,衬托出晚年的悲凉。
②“塞上长城”的理想和“世事多艰”的现实作对比。
③诸葛亮之积极进取和投降派之苟且偷安作对比。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审美情趣。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想一想,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蜀相》他们在歌颂诸葛亮的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拓展延伸
歌颂功绩
抒发情感
抒情方式
不同点
《蜀相》:着重讲 “天下计”的雄才大略和“两朝开济”赤胆忠心。
《书愤》:着重歌颂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蜀相》:追慕、敬仰、惋惜及自己的壮志难酬的痛苦。
《书愤》: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功立业。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泪千行,说到胡尘意未平。”
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作业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请赏析此联, 从 手法、艺术效果等方面作答。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赏析:运用白描的手法,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此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全用名词组接,“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瓜洲”“大散关”,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诗人的复国之志具体化。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 对着镜子照看,只见衰老鬓发早已花白了。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典出《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道济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毁汝万里长城!”
表达出诗人怀才而不遇的处境和对此的愤懑。
表达了诗人对岁月蹉跎的悲叹。
诗人 (手法),
抒 之愤。
用典明志
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观大散关图有感》中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
(qú rú臞儒:清瘦的儒者,含有隐居不仕之意)
昔日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作对比,衬托出晚年的悲凉。
“塞上长城”的理想和“世事多艰”的现实对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诗人用典明志,借古讽今。通过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合作探究
2.诗人的“愤”中又包含哪些情感?
合作探究
3.“愤”的根源是什么?
追感往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统治者为谋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悟深情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自主探究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
【试题】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答: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①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作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
②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2.①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
②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翻出新意;
③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