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1《改造我们的学习》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2.1《改造我们的学习》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1 23: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毛 泽 东(1893~1976 )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自我研习
……
1893
1911
1914—1918
1918—1923
1923
1927—1928
1934-1936
1936-1948
1948-1949
1949—1976
沁园春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政论文
内涵:政论文是以政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论述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论述政治问题的,自然是政论文;从政治角度论述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社会论文、思想论文,也可以归入政论文;报纸杂志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等大多数也是政论文。
政论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①政治性:政论文常常研究重大政治问题,对于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也会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探讨,体现政论文的政治敏锐性。
②指导性:政论文不仅要用道理说服人,而且常常会进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导。
③严密性:政论文特别强调评价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以及行文的周密性。
课文背景:
1、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2、本文是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件、3、延安整风运动是对过去的几次“左”“右”倾机会 主义的清算。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毛泽东对此分别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解题:
1、课文标题是什么结构类型的短语?这一标题起什么作用?
2、标题“改造我们的学习”具体指什么
毛泽东在延安
标题是一动宾短语,既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
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们,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3、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词
“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
4、能不能换成“改变”或者“改进”
“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阅读课文
1、掌握字形字音。
2、标出各部分中心句,概括各部分内容。
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经验,说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正面论述改造我们的学习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部分:指出在学习中存在的三方面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我们的学习必须改造。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把两种对立的学习态度进行对照,进一步证明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学风。这一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思想的一次反复和加深。
第四部分: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的三点建议,为在学习问题上的改造指明了途径。
提议
 主张   
理由
正面:回顾发展的历史
   阐明改造的重要
反面:分析存在的缺点
   强调改造的必要
对比:提示斗争的实质
   突出改造的迫切
引论 
本论
结论
要改造
为什么要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三点建议
层进式 对照式 并列式
学习课文引言部分
1、引言紧接着标题表明了主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中心论点旗帜鲜明,提纲挈领。“其理由如次”,是过渡性的语句,用以引出下文。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2、这一部分,是怎样围绕分论点进行论述的
先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角度,对比地说:“党的幼年时期”认识是肤浅、贫乏的,“现在”认识深刻、丰富多了。
再从历史发展历程的角度讲了三个时期:“一百年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最后一句话小结这一部分,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这“很好的现象”就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
5、语段的最后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这里,“很好”的反面意思是什么
3、“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中的“之”指代什么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2)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4、文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如果去掉“日益”可以吗
不可以。“日益”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结合”是逐步的,一天比一天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很好”的反面意思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风。
6、 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党现在学习中存在的哪些缺点?产生了什么危害?
三方面 存在的缺点 产生的危害
研究 现状
研究 历史
学习 国际 经验
不系统、不周密,
研究氛围不浓厚。
没能有组织地进行,
研究氛围不浓厚。
不是为革命实践而学习,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
满足于一知半解,夸夸其谈。
凭一知半解、想当然发号施令。
对自己的历史懂得少,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理论和实践分离。对中国问题无兴趣,不会用理论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7、本部分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 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富有生命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一知半解”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的口头词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等。这些词语有的凝练含蓄,有的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彩,也不乏幽默风趣。
8、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主要运用了例证法。
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相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9、第三部分一开头说“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文中“这个意思”指什么 这里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明 是简单重复吗
指上文谈到的存在的“缺点”。不是简单重复,第二部分只是谈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和现象,没有深人挖掘这些缺点及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剖析。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0、第16段中的对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形象地讽刺了哪类人?
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上看,运用了双关(表面上是描写外在形态,实际上是描写思想作风)的修辞手法;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上看,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这副对子讽刺了只会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徒有虚名,而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
  11、文章第三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将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列主义态度做对比的 有何表达效果
主观主义态度 马列主义态度 表达效果
表现
特点 实质 影响 对现状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历史只懂希腊不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无的放矢的。
对现状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对历史,不是割断,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是有的放矢的。
只凭主观,忽视客观;
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党性的表现,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
害人、害己、害革命
利己、利人、利革命
让我们对这两种态度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抛弃主观主义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态度。
12、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
不是。
作者虽然说要“反复地说明”,但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加充分。从论证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中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列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13、作者提出了哪些“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方法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4、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研究周围的环境。
(2)研究中国的历史。
(3)理论联系实际。
对这一部分进行小结,指出“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15、《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常引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请举例分析。
如第一部分在提出论点之后,作者便概述了二十年来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学习和发展的历程等概括性的事例作论据。第二部分在论证“还有很大的缺点”时,列举了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理论三个方面“极坏的作风”,也是用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在后面接着论证主观主义学风使“理论和实际分离”时,则列举了“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等典型事例加以证明,使论证充分有力。
总结课文
17、作者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16、《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在举事例的同时,还引用革命导师的论断来加以证明。这有什么作用
如第三部分中为了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作者则引用了斯大林关于“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的论述,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增强了论证效果。
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了典型的对比论证方法,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从表现、特点等方面逐一加以对照,揭示了主观主义的危害,论证雄辩有力。另外文章第一部分谈成绩是从正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而文章的第二部分谈缺点则是从反面来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这也是一种对比。
中心思想
文章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改造”意味着不是一般的“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掉旧的,树立新的“我们的学习”,这里主要是指我们党内的、革命队伍内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学风,而不是方法、条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是学习的根本性问题。
艺术特色
1、思路清晰,针对性强。
文章按照引论(开头的一句话)——本论(第一至第三部分)——结论(第四部分)结构全文。本论部分中,每一部分的内在思路也非常清晰,如第二部分对缺点的阐述,按照摆现象——析危害——作总结的思路论述,既有针对性,又层层深入。
2.综合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例证有概述的和具体的,如第一部分中关于二十年来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的叙述,是概述性的;第二部分中教哲学的、教经济学的、教政治学的等事例,是具体的。引证主要是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关名言。第三部分把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加以对比论证。
3.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运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日益”“一般地说”等;鲜明主要体现在对主观主义的危害和实质的揭示方面;生动体现在使用了很多口语、成语和文言词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1、既然《改造我们的学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否删去?
合作探究
不能。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了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
2、课文第三部分说要“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是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去分析探究。
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
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
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3、《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今天的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观点1: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现状。现在一些人在搞研究写论文的时候,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就开始大发议论。只有实事求是地研究现状,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处理。我们年青一代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不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应该系统地周密地调查研究现状,这对从事的工作影响巨大。
观点2:要认真全面地学习研究历史。毛泽东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目前,许多年青人则喜欢言必称欧美,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这一点确是为害相当大,不可等闲视之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个人奋斗的自信心,能够给予我们无尽的智慧。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不能忘记学习我们厚重的历史,而且要养成认真学习研究历史的良好习惯。
观点3: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运用理论。毛泽东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现在,也有一些学生崇尚空谈,理论与实际脱节,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或者写论文时以大量引用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参考书目比文章还长,却不愿去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这一点危害相当大。青年一代要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务必要切实养成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列主义学风,有的放矢,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因为这是一篇动员报告,所以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如“闭塞眼睛捉麻雀”使用了俗语。而“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等,则采用了整散结合的句式,增添了语言的色彩。
再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天上掉下来的”“自己头脑里固有的”等语句,说法非常通俗,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略含讽刺。群众一听就懂。如果用哲学语言来讲述这两种观点,就比较复杂了。
4、《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都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阐述了认识论(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和学习论(党的学风)的重大问题,但在语言上却通俗易懂。请结合两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毛泽东的文章,认识深刻,阐释透辟,说理严密。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这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与严谨,毛泽东的这两篇文章在语言上就做到了准确与严谨。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开头一句“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里作者用了“改造”而不用“改变”,因为“改变”是彻头彻尾的全部变化,不是作者的想法,作者是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改掉不好的,保存好的。
再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文中,用“一般的说来”“特别是”等短语讲一般规律,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短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