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有教
无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和实践。
有 教 无 类
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没有类别
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先生的弟子,人员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己的品行等待别人来,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有 教 无 类
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有 教 则 无 类
通过教育弥合人贫富贵贱愚智的差别。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性相近,习相远也。
人皆可以为尧舜。
涂之人可以为禹。
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的人就是舜一样的人了。
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
人们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们之间相差甚远了。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如何“有教无类”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如何“有教无类”
【9】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如何“有教无类”
子路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
思考: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手段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教育目的:从政 育人
育人:做官+做人
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诚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讨论
问答
教学手段:问答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
问答
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教学内容:政治伦理
【10】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礼乐
在孔子看来,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教育经验的总结
【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却想不出答案时,不去开导;不到想表达意思却说不出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启发性教学原则
举一反三
教育经验的总结
【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思考与学习的关系
教育经验的总结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是孔子人生道德理念忠实的躬行践履者,但在教学活动中,颜回缺乏执疑问难的主动性,对孔子的话无所不悦,无所不留,在这方面远不及子贡、子夏,子贡富有联想性,子夏富有挑战性,有时候可以启发老师的思路。
教学相长
总结
孔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前提只是每个学生交“十条干肉”,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总结
一种精神——勇于担当
一个蓝图——大同社会
一种智慧——生存智慧
一种道德——坚守仁爱
一个原则——持义而为
一种教育——有教无类
颁奖词
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
当诗书礼仪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 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远吗?
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
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位的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折射出智慧的光彩。
作业
有学者认为:现行教育制度过度强调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学生们也承受了多年压力……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文本和教育现状谈谈你对高考制度或应试教育的看法。
再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