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2 05: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预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处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超然客公众号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材料二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立,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超然客公众号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
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
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
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超然客公众号《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B.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5.阅读下列《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析。(6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移情现象要使审美者获得美感,必须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
首先,移情的对本身必须是美的。一个审美者有可能把风摆动的杨柳看成是一个娇柔的女子,但面对一株干枯的树木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感脱离了客观存在的美,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客观存在的美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才能产生美感。真正的审美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拟人式的物我同一,而已经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间的一种“同构”。这种“同构”的产生,就是审美主体在情感的推动下,运用思维和想象确地把握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实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离开了诗人对暮年和夕阳的相似点的联想和理解,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审美的移情现象。可见,审美移情活动的确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人的美感意识中所产生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主观反映。
审美移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情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联想的一种表现,是美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认为,在诗的形象中,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好象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具有人的感情和性格,主要是因为“想象力受了感情的影响”。可见,审美移情作为联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只是由一物想起另一物,使两个事物的表象联在一起,不一定具有人的情感。“夜莺在歌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等等,不都是在审美主体感情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联想吗?不同的是,在这种相似联想中,情感的作用,快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必然联系,因而往往消失其联想过程,使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完超然客公众号全融为一体,欣赏者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欣赏者的感情和联想相互作用和结合,能使欣赏者在联想中产生一种充满感情的幻觉,所以我们才把审美移情视为联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审美移情是对自我生命发现的结果,所以才导致美感的产生。对审美活动而言,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切都能获得审美愉快,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其愉快。当人们用审美的方式去观察自然时,其实是努力在整体自然中发现“自我”的倒影,反过未,每当他的个性在外在世界中获得自我感觉时,便意味着他已进入了审美状态,可见,审美移情是在人类能够较力清醒地领悟自然和人生的阶段上产生的。人从认识外物走向认识自我,从自然的拟人化(物我同一)到自然的人化(物我同构),正是这种“清醒”的标志。
(摘编自姜开成《审美移情与文学创作》)
材料二:
中国古代关于审美移情的理论比较重视自然规律、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的心境的影响。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一般都因为主体受物境的影响而形成,但外界的物境需与主体内在的心境相一致时,才会形成移情作用。
心境是一种人自身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由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不同,对自然景物产生的移情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主体在心情愉悦时,常觉得花欢草笑、莺歌燕舞;而在黯然伤神时却又感到云愁月惨、鸟虫衔悲。由于心璄的外化,竟使本来没有感情的事物看起来有了感情,而有了感情的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人情感,结果便是“情能移境,境也能移情”。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还认为,审美移情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对象必须有“可以移人之情者”,一个是主体必须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审美能力。而主休的审美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恣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诗句说出了这个规律。体验得越深,赋景物以情感甚至生命并与有情感甚至有生命的景物相決与化的审美移情作用就越大。
因为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愉快和直观对象的纯粹形式的把所握结合着,而不联系到一个为了一定的认识的目的的概念:那么表象就不联系到客体,而至联系到主体”,而主体的心境对对象的情感化和生命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徥”“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雨云、春风、绿草、花枝、野花、泉水这些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表象,由于它们“联系到主体”,与主体的特定心境产生共鸣,与主体的生命情感相关,它们便与诗人赠答往还,从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一同进入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境界。
(摘编自钟仕伦《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者面对杨柳和干枯树木可能会有不同感觉,说明移情审美的产生是以客观存在的美为基础的。
B.在感情的作用下,审美移情能够使联想的事物和被联想的事物直接产生联系,不需要联想的过程。
C.真正的审美活动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的同构,是自然的人化,而不只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拟人化。
D.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认为,主体审美能力和客观审美对象相辅相成,都是移情的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情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主体如果对所见的事物无法产生联想,也就不会有审美移情。
B.只有物境与心境一致时才产生移情,因此当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
C.生活体验程度与移情作用的大小关系密切,所以老年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
D.在审美判断中,主体的心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审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居于“移情”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宵图》、元颜辉《钟旭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签》(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過”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乌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一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在《老子指略》中.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舞台上的表演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相似,善于删略背景,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B.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相通,都充满诗的意境。
C.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真境逼”不是再现场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去充分表现剧情。

D.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话来说明书画艺术中“虚实何谓”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理论中,“虚”和“实”是一对重要概念,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B.依据宗先生观点,解决了“虚”“实”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C.将“虚”和“实”作为互相依存的两面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存在。
D.在宗先生看来,不论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3分)
A.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内容上是写景,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油画《父亲》借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仅剩一颗门牙的嘴,展现了作者既歌颂又同情的复杂情感。
C.电影《红高粱》中色彩饱满、随风狂舞的野高粱象征着人性的舒展与释放,在耀眼的光辉中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用色大胆的特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6分)
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材料二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应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而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时期,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时期,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轨鞭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风采。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这使得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地依附于当地传统的节庆。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
D.冰雪运动自诞生之初起就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相连,而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其娱乐性、竞技性则成为了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B.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C.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D.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方地区的发展要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B.春节期间,游客来到秦皇岛市老君顶景区等地体验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渐受大众喜爱。
C.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D.伊犁冬季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更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大美伊犁的知名度,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22年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6分)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重要的文物古迹,还要有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历史文化街区是这个名城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它保存有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因而就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还因为是街区,就有居民,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街区就能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这样的内容。所以,对于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拥有足以反映名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文物法》界定的“历史地段”,它必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该地区传统风貌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是历史实物,不能是重建、仿造和改建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达到一定的建筑和用地规模,并在一定的视觉领域内形成比较完整和协调的视觉效果,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用地应低于历史文化街区总量的1/3;历史文化街区内应有一定规模的居住人口,保留有传统的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并且是城市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阮仪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规划》)
材料二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只有保持其历史原真性,才能使其更具价值。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利用时,应依照历史原真性原则,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遗留与存在的全部历史信息。虽然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历史信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且存在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但其影响着人们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直观认知。只有将历史信息完整地保存下来,才能真实地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包括历史建筑、街巷空间、特色手艺、民俗风情等。
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原真性,首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要在保持和维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独特地域特征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有序的利用。其次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要努力维持原真格局;在人文环境方面,在对被破坏的地方进行修复时,应尽量还原其原本风貌,包括周边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最后要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要尽量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现代建筑的风格以及高度,使历史文化街区完美地融入现代化城市之中。
当前,我国个别城市急功近利,不加规划地肆意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改变了其原有的风貌与特色,也割裂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链条,导致历史文化街区迅速没落、衰亡,甚至是消失。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必须要避免过度开发,坚持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即在保持其原真原貌的同时,小规模地对其进行活化利用,使其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从而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般而言,我们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利用时,可以根据其发展现状,对现存的建筑进行分类、分级保护整治。一部分为重点保护类建筑。对于保存良好的建筑,可以继续维持现状,并保持其现有的功能;对于保存较差、已经遭到破坏的建筑,可以依照原真原貌进行相应的修缮和维护,最大限度地使其恢复到原有模样。一部分为自然环境类建筑,比如园林建筑、道路建筑、湖河建筑等。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填补以及加固,使其能够完美地融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之中,并发挥自身的价值。还有一部分为整治类建筑。可以将历史文化街区中可以正常使用的、变更使用用途的建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更新及利用,这不仅有利于妥善安置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原住居民,还能够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的兴衰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失去了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只是千篇一律的建筑群,没有丝毫的灵性。因此,注重文化传承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键所在。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延续其文化内涵,发扬本土特色,激发街区活力。首先,可以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场景。如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定期举办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原住居民的生活,也能为大众提供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其次,可以在不改变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基础上,适当改造街区内部建筑,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通过向游客销售当地特色产品,提升原住居民的收入,形成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我国的历史记忆以及传统文化,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在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应着力保持历史原真性,进行活化利用,注重文化传承。
(摘编自马云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三个关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连片的建筑群体相比,单幢房屋虽然也能保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但不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B.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历史信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只要注意保存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部分历史信息,就能真实地还原其特色。
C.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结构,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维持原真格局,进行修复时,应尽量还原其原本风貌。
D.为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相适应,应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风格及高度,让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城市完美融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与主要历史建筑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用地面积超过街区总面积的1/3,那么该街区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条件。
B.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存在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对此应理性看待,科学规划,避免过度开发。
C.要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就要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民俗场景,定期举办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建设文化创意园区等。
D.原住居民及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增强原住居民的归属感。
3.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项是(3分) ( )
A.道署东街街区用“磨砖对缝”的传统工艺修缮了31个四合院,保留原有9条胡同,又新开3条胡同以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
B.魁星巷进行全面改造建设,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拆除新建,在设计上强调“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
C.城隍庙老街在现有经营格局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恢复明清时期的店堂风格,包括店堂大门、店内装修、柜台陈设等。
D.宫家岛街区改造采用“存表去里”模式,对建筑的外观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对内部设施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文化街区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论证结构上的特点。(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预约。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处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超然客公众号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材料二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立,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超然客公众号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
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
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
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B(“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错)
2.C(A项“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项模仿与创造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项强加因果)
3.A(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B项强调模仿的局限性;C项强调对艺术的认识;D项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
4.①全文整个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①根据朱光潜观点,艺术家需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②绘画作作为一种艺术,通过模仿人绘画技巧,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只知道一味模仿别人的技巧而不懂得创新,则一定会失败。③只有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妙悟,才符合艺术作品创作规律。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写了近千个人物,其中堪称典型的不下数十人。读者闭起眼睛也能想得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和说话的声音来。《红楼梦》的作者还能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来,连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都能让读者永远留在心头。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所以读超然客公众号《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红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黛玉要香菱首先读《王摩诘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香菱“细心揣摩透熟了”,比对李杜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如贾宝玉所作《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了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语言清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渭川田家》《洪上即事田园》《山居秋暝》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楼梦>的诗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几十个堪称典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材料一用“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佐证《红楼梦》用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C.《红楼梦》精心设计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四人的语言,凸显人物既能言善语又个性鲜明的特点。
D.《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浑融蕴藉、兴象玲珑的诗美特质,由此形成自己的“诗化”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表明曹雪芹认为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
B.香菱对王维诗歌的鉴赏,实为曹雪芹的品赏之见,这与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一致。
C.《红楼梦》中的诗歌不是在具体的字句上袭用王维诗歌,而是在意境、情趣、神韵等方面进行模仿。
D.《红楼梦》中黛玉替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语言清新,境界祥乐,生活气息浓郁,酷似王维的某些诗作。
3.下列《红楼梦》诗句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B.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4.作为《红楼梦》的赏析文章,材料一和材料二赏析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5.阅读下列《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文字,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析。(6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1.D(原文“是促使《红楼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该项表述有些绝对化)
2.D(A项“王维诗歌远比李杜的诗歌艺术价值更高”于文无据;B项文中没有“俞平伯关于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的论断”,据文意该论断是后人所论;C项《红楼梦》诗歌在具体的字句上也有袭用王维诗歌的地方)
3.A(B、C、D三项均不符合王维诗歌“宁静、幽美、清雅”的特点)
4.材料一着眼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侧重赏析《红楼梦》语言的魅力;材料二着眼于王维诗歌的影响力,侧赏析《红楼梦》诗化意蕴。(每项2分,共4分)
5.①运用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令人印象深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非常符合王熙凤泼辣的个性特点,成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典范;②人物语言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具有作者超然客公众号精心设计的语言特色。“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一段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特写,刻画了王熙凤能言善语、八面玲珑的形象特点。(每条3分,其中概括2分,分析1分)。
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A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移情现象要使审美者获得美感,必须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
首先,移情的对本身必须是美的。一个审美者有可能把风摆动的杨柳看成是一个娇柔的女子,但面对一株干枯的树木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感脱离了客观存在的美,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客观存在的美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才能产生美感。真正的审美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拟人式的物我同一,而已经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间的一种“同构”。这种“同构”的产生,就是审美主体在情感的推动下,运用思维和想象确地把握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实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离开了诗人对暮年和夕阳的相似点的联想和理解,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审美的移情现象。可见,审美移情活动的确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人的美感意识中所产生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主观反映。
审美移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情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联想的一种表现,是美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认为,在诗的形象中,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好象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具有人的感情和性格,主要是因为“想象力受了感情的影响”。可见,审美移情作为联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只是由一物想起另一物,使两个事物的表象联在一起,不一定具有人的情感。“夜莺在歌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等等,不都是在审美主体感情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联想吗?不同的是,在这种相似联想中,情感的作用,快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必然联系,因而往往消失其联想过程,使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完超然客公众号全融为一体,欣赏者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欣赏者的感情和联想相互作用和结合,能使欣赏者在联想中产生一种充满感情的幻觉,所以我们才把审美移情视为联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审美移情是对自我生命发现的结果,所以才导致美感的产生。对审美活动而言,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切都能获得审美愉快,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其愉快。当人们用审美的方式去观察自然时,其实是努力在整体自然中发现“自我”的倒影,反过未,每当他的个性在外在世界中获得自我感觉时,便意味着他已进入了审美状态,可见,审美移情是在人类能够较力清醒地领悟自然和人生的阶段上产生的。人从认识外物走向认识自我,从自然的拟人化(物我同一)到自然的人化(物我同构),正是这种“清醒”的标志。
(摘编自姜开成《审美移情与文学创作》)
材料二:
中国古代关于审美移情的理论比较重视自然规律、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的心境的影响。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一般都因为主体受物境的影响而形成,但外界的物境需与主体内在的心境相一致时,才会形成移情作用。
心境是一种人自身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由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不同,对自然景物产生的移情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主体在心情愉悦时,常觉得花欢草笑、莺歌燕舞;而在黯然伤神时却又感到云愁月惨、鸟虫衔悲。由于心璄的外化,竟使本来没有感情的事物看起来有了感情,而有了感情的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人情感,结果便是“情能移境,境也能移情”。
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还认为,审美移情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对象必须有“可以移人之情者”,一个是主体必须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审美能力。而主休的审美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恣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诗句说出了这个规律。体验得越深,赋景物以情感甚至生命并与有情感甚至有生命的景物相決与化的审美移情作用就越大。
因为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愉快和直观对象的纯粹形式的把所握结合着,而不联系到一个为了一定的认识的目的的概念:那么表象就不联系到客体,而至联系到主体”,而主体的心境对对象的情感化和生命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徥”“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雨云、春风、绿草、花枝、野花、泉水这些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表象,由于它们“联系到主体”,与主体的特定心境产生共鸣,与主体的生命情感相关,它们便与诗人赠答往还,从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一同进入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境界。
(摘编自钟仕伦《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者面对杨柳和干枯树木可能会有不同感觉,说明移情审美的产生是以客观存在的美为基础的。
B.在感情的作用下,审美移情能够使联想的事物和被联想的事物直接产生联系,不需要联想的过程。
C.真正的审美活动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的同构,是自然的人化,而不只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拟人化。
D.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认为,主体审美能力和客观审美对象相辅相成,都是移情的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情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主体如果对所见的事物无法产生联想,也就不会有审美移情。
B.只有物境与心境一致时才产生移情,因此当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
C.生活体验程度与移情作用的大小关系密切,所以老年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
D.在审美判断中,主体的心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审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居于“移情”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1.(3分)B(“不需要联想的过程”曲解文意)
2.(3分)A(B项“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曲解文意;C项“老年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于文无据;D项“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审美”错)
3.(3分)C(只是景物描写,不符合移情特点)
4.①材料一先围绕审美移情是主、客观条件统一的观点,以举例和引证论证展开论述;然后论述了审美移情是如何产生的。②材料二先写人的内在心境和外在物境会相互作用,然后论述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的两个重要条件,并以举例和引证加以阐释。(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王夫之关于“情”与“景”的话体现了“移情”现象,即在情感的作用下,使本没有情感的景物似乎也有了人的情感;②外在物境与内在心境相一致时会产生物我同一的审美体验,被赋予了人的情感的外物又影响到人的情感,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鳞《免宵图》、元颜辉《钟旭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签》(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過”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乌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一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在《老子指略》中.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舞台上的表演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相似,善于删略背景,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B.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相通,都充满诗的意境。
C.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真境逼”不是再现场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去充分表现剧情。

D.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话来说明书画艺术中“虚实何谓”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理论中,“虚”和“实”是一对重要概念,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B.依据宗先生观点,解决了“虚”“实”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C.将“虚”和“实”作为互相依存的两面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存在。
D.在宗先生看来,不论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3分)
A.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内容上是写景,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油画《父亲》借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仅剩一颗门牙的嘴,展现了作者既歌颂又同情的复杂情感。
C.电影《红高粱》中色彩饱满、随风狂舞的野高粱象征着人性的舒展与释放,在耀眼的光辉中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用色大胆的特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6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3分)B(“都充满诗的意境”说法不正确)
2.(3分)B(A项,扩大范围,“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说法太绝对;C项,“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存在”无中生有;D项,“将虚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宇宙观的高度”的是宗白华不是老庄和孔孟,张冠李戴)
3.(3分)D(只是色彩的运用,不能体现虚实关系)
4.(4分)①文章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手法;②然后由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虚实结合问题,并用举例、引证的方式加以阐释;③最后指出中国传统的虚实艺术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评分标准:第①条1分,第②条2分,第③条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5.(6分)①外在的山水为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虚和实互相依存;(围绕“虚”与“实"答出中国画空间处理艺术也可,如“实景清而空景现” )②老和尚在山脚下挑水是实,这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藏在深山中的古寺是虚,虚实相生;③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到,所以此画当为第一。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山东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选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材料二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应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这个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而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时期,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时期,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轨鞭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冰上比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风采。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这使得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更多地依附于当地传统的节庆。
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
C.我们对于传统冰雪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意识,要实现这一点,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途径。
D.冰雪运动自诞生之初起就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相连,而随着滑雪工具的改良,其娱乐性、竞技性则成为了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
B.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
C.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
D.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方地区的发展要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时期,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
B.春节期间,游客来到秦皇岛市老君顶景区等地体验冰雪项目,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随着冬奥会的临近,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渐受大众喜爱。
C.各个地区的冰雪文化展演在设计上都力求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点,赋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新的生命,这让今天的大众冰雪运动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D.伊犁冬季开展的冰雪运动项目越来越多,内容更丰富多彩,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大美伊犁的知名度,促进了伊犁的经济发展。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分析我国2022年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6分)
1.B(A项因果关系不当。C项“唯一途径”以偏概全。D项“主要作用”分析不当。从文中可知,明代后冰上活动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活动中。)
2.C(“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错,应为“阿勒泰地区”)
3.C(材料一的观点是: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A项,表达的是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B项,大众渐渐喜爱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C项,各地的冰雪设计与地域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大众冰雪运动更丰富多彩。D项,体现的是冰雪运动项目带来的好处。因此,A、B、D三项跟文化传统无关,只有C项能够证明材料一中的“冰雪运动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观点。)
4.①开头指出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和文化十分悠久;(1分)②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阐释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先写其起源,再写其材质和工具以及运动形式的变化;(2分)③最后总结,点出要“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1分)
5.①有利于弘扬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传统。②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性,增强凝聚力。③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引发乡民乡愁与追思,提升同心力。④打造冰雪产业,促进经济发展。⑤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⑥以发展冰雪运动、举办冬季奥运会为契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每点1分)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重要的文物古迹,还要有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历史文化街区是这个名城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它保存有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因而就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还因为是街区,就有居民,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街区就能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这样的内容。所以,对于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拥有足以反映名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文物法》界定的“历史地段”,它必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该地区传统风貌特征;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是历史实物,不能是重建、仿造和改建的;历史文化街区应达到一定的建筑和用地规模,并在一定的视觉领域内形成比较完整和协调的视觉效果,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用地应低于历史文化街区总量的1/3;历史文化街区内应有一定规模的居住人口,保留有传统的地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并且是城市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阮仪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规划》)
材料二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只有保持其历史原真性,才能使其更具价值。因此,我们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利用时,应依照历史原真性原则,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遗留与存在的全部历史信息。虽然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历史信息具有多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