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B. “乍暖还寒”句、“三杯”句,不说景冷心悲,只说天气无常;不说愁情,只说淡酒不敌晚来急风,笔法腾挪,文意延伸。
C. 下阕“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中的“守”字,用得十分准确,既反映出女主人公独自倚窗而立,又写出伫立时间之长。
D. 词的结句,是整首词情感的爆发点,一个“愁”字画龙点睛,点明词的宗旨,带动全篇,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选取“稻田”“凫雁”“斜径”等意象,点明环境,照应题目中的“郊居”二字。
B. 颔联写作者垂钓归来,看到那花果树林和蔬菜园圃等田园风景,恬淡和美,不禁神往。
C. 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D. 全诗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挚,意蕴悠长。
16. 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6.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①嫌易水②上,细碎动离魂。
注:①翻:表转折,却。②易水:荆轲刺秦在此与送行者分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剑”二字点出了剑客的身份,“绕”字点出了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
B. 运用萧瑟的西风和漫天的飞雪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C. 颈联表达了剑客此次外出是为了“报人恩”,而不在于仇恨的轻重如何。
D. 诗中剑客胸襟磊落,性格刚猛,气概豪壮,真可谓气吞江海,撼人心魄。
16. 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含意。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ní: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这里喻指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的曹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剑拔弩张之势迎面可感,似乎拉开了大决战的帷幕。
B. 次句紧承首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斗力。
C. 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的风度。
D.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壮大心胆与气魄。
16. 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①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行至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不由留恋忘返,因此“发船迟”。
B. 颈联描写如剪刀般整齐的蒲茸和洁净平整的沙石令游人赏心悦目,心灵得到净化。
C. “情虽不厌”总括中间四句,回应“发船迟”,传达诗人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D. 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诗人的闲情逸趣,用语平淡,立意新奇。
14. 请从景与情角度简要赏析颔联。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 颔联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
13. 如果以“品杜甫的身世之悲”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结合诗歌内容,列出评论要点。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盘山绝顶注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戚继光于南方平定倭寇之患后,在蓟州守边时便写下了该首诗。盘山: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山上有历代名人刻石题咏和唐初名将李靖的舞剑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描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盘山之高和山势之险。
B. 第三句写在凛冽的北风中,作者畅饮虏酒以解心中愁苦,却不能一醉方休。
C. 诗歌以凄厉号角、凋零草木、云集归鸦等典型意象写出了北方深秋的壮美。
D. 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结构严谨。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
山东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B. “乍暖还寒”句、“三杯”句,不说景冷心悲,只说天气无常;不说愁情,只说淡酒不敌晚来急风,笔法腾挪,文意延伸。
C. 下阕“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中的“守”字,用得十分准确,既反映出女主人公独自倚窗而立,又写出伫立时间之长。
D. 词的结句,是整首词情感的爆发点,一个“愁”字画龙点睛,点明词的宗旨,带动全篇,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
16.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答案】15. A 16. 词人选取了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典型景物,一系列牵动人们愁思的景物,组成一幅天然的萧条、冷清的画面,这些景物成倍地渲染了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表现了孤寂、凄清的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错,应该是“寻觅—冷清—凄惨”三个层次。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写景角度看,“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这些写景句抓住秋季这种乍暖还寒天气的特点,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写南飞的过雁,最后写满地的落花和雨打梧桐的场景,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诗人的愁绪。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
温庭筠
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
门带果林招邑吏,井分蔬圃属邻家。
皋原寂历①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
自笑谩②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③。
【注】①寂历:寂静②谩:通“漫”,胡乱,不切实际。③许烟霞:指归隐山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选取“稻田”“凫雁”“斜径”等意象,点明环境,照应题目中的“郊居”二字。
B. 颔联写作者垂钓归来,看到那花果树林和蔬菜园圃等田园风景,恬淡和美,不禁神往。
C. 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
D. 全诗运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清新明快,情感真挚,意蕴悠长。
16. 试比较本诗颈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1)均运用了对偶修辞;陶诗“榆柳”对“桃李”,温诗“垂禾穗”对“映豆花”,较为工整。(2)均用白描的手法,陶诗以榆柳、桃李在堂前屋后的乡村景物,温诗以禾穗、桑竹、豆花等乡间植物,均勾勒出一幅恬淡和美、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尾联交代诗人对自己空有治国治民之术的自我嘲笑,传达了自己归隐田园的理想追求”错,此诗前六句勾勒出的明明是一幅恬淡和美的田园画卷,令人心驰神往。然而,尾联的笔锋却遽然一转,表明这种闲散的生活并非自己所追求的。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句诗均用对偶,本诗颈联“皋原寂历”对“桑竹参差”,“垂禾穗”对“映豆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榆柳”对“桃李”,“荫后檐”对“罗堂前”。
描写田园风光均用了白描的手法,“皋原寂历垂禾穗,桑竹参差映豆花”原野寂寥,禾穗饱满垂下脑袋,桑竹参差不齐,豆花明亮,恬淡和美充满生机。“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多有战争发生故派兵戍守。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写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由远及近,开阔辽远。
B. 颈联写自己的身体状况“迟暮多病”,自己的成就功绩“未有涓埃”,由此抒发对“圣朝”的情感。
C. 尾联照应题目“野望”,写作者出郊放眼远眺,由野外之景引发了内心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
D.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极目远眺郊外风景、感伤当下时局的自我写照。
16. 诗人“野望”而“涕泪”,实际上是因所望之景而伤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伤感的原因。
【答案】15. C 16. ①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②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③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④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C项,“对漂泊在外的亲人的担忧”错。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表现的事是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写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此处体现了思念之苦。
“天涯涕泪一身遥”,写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此处表现了漂泊之悲。
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此处体现了报国之愧。
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此处体现了忧国之痛。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①嫌易水②上,细碎动离魂。
注:①翻:表转折,却。②易水:荆轲刺秦在此与送行者分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拔剑”二字点出了剑客的身份,“绕”字点出了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
B. 运用萧瑟的西风和漫天的飞雪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C. 颈联表达了剑客此次外出是为了“报人恩”,而不在于仇恨的轻重如何。
D. 诗中剑客胸襟磊落,性格刚猛,气概豪壮,真可谓气吞江海,撼人心魄。
16. 简要分析本诗尾联的含意。
【答案】15. C 16. ①意为剑客却嫌荆轲在易水边反复悲歌,感伤别离,这样的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②以剑客与古代著名剑客荆轲进行对比,显示此剑客的豪气更在荆轲之上,表达了诗人对剑客豪壮气概的赞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不在于仇恨的轻重如何”理解错误,“轻仇不足论”是说剑客决不是那种为睚眦之怨而轻生舍命的亡命之徒,暗示了他此次外出“报人恩”,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行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意思是反而嫌勇士荆轲悲歌易水上,过于细碎缠绵而震动了离魂。尾联显然借用了荆轲易水诀别的典故。
赞扬此剑客的豪气更在战国时代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的荆轲之上。而此剑客却嫌荆轲的反复悲歌,感伤别离,感情未免过于细腻缠绵了,可见二人比较,自有高下之分。注意“嫌”字,由此可知,诗人并非将“剑客”比作荆轲,而是认为剑客比荆轲更加气概豪迈。
山东省临沂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ní: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这里喻指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的曹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剑拔弩张之势迎面可感,似乎拉开了大决战的帷幕。
B. 次句紧承首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斗力。
C. 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之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的风度。
D.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壮大心胆与气魄。
16. 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对周瑜的赞许和仰慕。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展现了周瑜的风度,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丰功伟绩的仰慕。
②对曹操发动不义之战的否定。“鲸鲵唐突”,看出作者对曹操想吞食东吴发动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也有对曹操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③作者壮心不已的豪情。诗人对那场已布满历史烟云的激战无限神往,想借此来开拓心胸,增添浩气。
④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希望朋友向自己写信告知观看遗迹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期许(祝愿)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报告自平安”不正确,实际上作者是希望朋友向自己来信描述赤壁古战场的景象,“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四句展现了周瑜的风度,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丰功伟绩的仰慕,也表达了对周瑜的赞许。
“赤壁楼船扫地空”,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 “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表达了对曹操发动不义之战的否定。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诗人对那场已布满历史烟云的激战无限神往,想借此来开拓心胸,增添浩气。表达了作者壮心不已的豪情。
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溪①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②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①东溪,即宛溪,在安徽宣城县。②野凫:野鸭。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行至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不由留恋忘返,因此“发船迟”。
B. 颈联描写如剪刀般整齐的蒲茸和洁净平整的沙石令游人赏心悦目,心灵得到净化。
C. “情虽不厌”总括中间四句,回应“发船迟”,传达诗人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D. 全诗围绕看水,写出了水乡的秀丽风光与诗人的闲情逸趣,用语平淡,立意新奇。
14. 请从景与情角度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13. B 14. 上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悠闲、自在;下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两句诗描绘出清幽静美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主人公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如剪刀般整齐的蒲茸”错。颈联“短短蒲耳齐似剪”的意思是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所以,“齐似剪”并不是说短短蒲耳如剪刀般整齐,而是说短短的蒲草像是经过修剪似的整齐。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的意思是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这一联中的景有“野凫眠岸”“老树著花”,情有“闲意”“无丑枝”。
前句写野鸭在岸边睡觉,显得悠闲、自在。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景象,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细品出“闲意”。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其实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恬静自得之情。
后句写溪边的一株老树为春气所动,开得繁花似锦,老枝也显得俊俏。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老当益壮的心情。
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幽静美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 颔联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请加以赏析。
13. 如果以“品杜甫的身世之悲”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结合诗歌内容,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12. (1)对仗工整。“无边”与“不尽”,“落木”与“长江”,“萧萧”与“滚滚”,“下”与“来”,词性相同,一一对应。
(2)情境交融。木叶茫无边际、萧萧而下,长江奔流不息、滚滚而来,写出了秋天的萧索悲凉,表达出作者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悲苦之情。
13. (1)漂泊之苦。“万里”“常作客”等表现了离乡路途之远、时间之长;
(2)穷困潦倒。作者晚年,体弱多病,孤独寂寞,因病戒酒。
(3)壮志难酬。家国多难,时局动荡,自己却一事无成。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本联对仗工整。“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词性相同,对仗极为工整。
颔联情境交融。本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评价主旨内容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抓住“身世之悲”,进行品评。
漂泊之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万里”“常作客”等表现了离乡路途之远、时间之长;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穷困潦倒。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盘山绝顶注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戚继光于南方平定倭寇之患后,在蓟州守边时便写下了该首诗。盘山: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山上有历代名人刻石题咏和唐初名将李靖的舞剑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题目,描写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盘山之高和山势之险。
B. 第三句写在凛冽的北风中,作者畅饮虏酒以解心中愁苦,却不能一醉方休。
C. 诗歌以凄厉号角、凋零草木、云集归鸦等典型意象写出了北方深秋的壮美。
D. 诗歌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结构严谨。
15. 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
【答案】14. B 15. ①直抒胸臆。颈联写只要能制止战祸,情愿至老守卫边疆,表达其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②运用设问和典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对李将军的敬佩,表现其希望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作者畅饮虏酒以解心中愁苦,却不能一醉方休”错误。“朔风虏酒不成醉”的意思是“在凛冽的北风里,塞外人酿的酒并不能使自己沉醉”,写此句是为了凸显后面抒发的豪情。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的意思是“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是作者的英雄誓言: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就是白发苍苍老死边防也心甘情愿。直抒胸臆,表达其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的意思是“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尾联两句连用三个汉唐爱国名将的典故,将全诗的豪迈悲壮格调推向高峰。第一个典故“勒名峰”,是指东汉名将窦宪于永元元年(89)大破匈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的故事,诗人把他做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榜样。第二个典故“故李将军”是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后被贬为庶人。一次出猎夜归,被霸陵亭尉呵斥。同行的人告诉亭厨说,这是“故李将军”。诗人以对李广的同情和仰慕,而抒发自己遭毁遭誉的酸甜心境。他还一语双关,用“李将军”引出第三个典故,唐初大将李靖的故事。李靖在唐朝建国和抗击突厥中屡建奇功。盘山天成寺东有一高台,高一千二百丈,相传是李靖舞剑之处。这三个典故把眼前的名山胜景与千古豪杰们的业绩自然联系在一起。诗人仿佛在与这些汉唐名将共勉壮志。景与情、历史与现实交融在一起,气雄力坚,卓绝千古。全诗不仅有气壮山河的豪情,还富有悠远深厚的历史蕴涵。运用设问和典故,表达对李将军的敬佩,表现其希望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